五四文学论争:一种公共说理的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2-12-08 23:20
<正>五四文学论争是现代中国重要的文化/文学现象,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比于对具体事件的重评、重估,论争研究范式的创新能够更全面地推动相关研究。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对既有研究范式作出清理和反思,但仍有一些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其解构力度,更不利于新的研究范式的重构,相关研究仍处于"突而不破"的状态。公共说理是五四文学论争的特殊规定和重要特点,却一直未能引起充分重视,由此出发,或可探索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发现论争中被遮蔽的重要现象,并对相关学术问题作出新的回答。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论争”作为“认识装置”
二、“论争双方”还是“论争三方”?
三、“驳倒论敌”与“意气之争”的辨析
四、新旧说理方式之激战与“非说理”的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舆论空间是如何介入文学的——以《大公报·文艺》(1933—1937)为例[J]. 文学武.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3)
[2]作为研究范式的“论争”及其限度——以《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为中心[J]. 李哲.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02)
[3]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下)[J]. 陈建华. 上海文化. 2014(03)
[4]言说与论争:文学公共领域的流变[J]. 胡振明. 国外文学. 2013(04)
[5]文学论争的“场域”与“本位”[J]. 吴德利. 中国图书评论. 2009(12)
[6]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J]. 高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4)
[7]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J]. 朱晓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6)
[8]致读者[J]. 新文学史料. 1978(01)
本文编号:3714329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论争”作为“认识装置”
二、“论争双方”还是“论争三方”?
三、“驳倒论敌”与“意气之争”的辨析
四、新旧说理方式之激战与“非说理”的说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舆论空间是如何介入文学的——以《大公报·文艺》(1933—1937)为例[J]. 文学武. 天津社会科学. 2017(03)
[2]作为研究范式的“论争”及其限度——以《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为中心[J]. 李哲.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02)
[3]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下)[J]. 陈建华. 上海文化. 2014(03)
[4]言说与论争:文学公共领域的流变[J]. 胡振明. 国外文学. 2013(04)
[5]文学论争的“场域”与“本位”[J]. 吴德利. 中国图书评论. 2009(12)
[6]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J]. 高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4)
[7]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J]. 朱晓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6)
[8]致读者[J]. 新文学史料. 1978(01)
本文编号:3714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1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