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文学论稿
发布时间:2022-12-22 00:04
《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本文主要从文学角度,对《后汉书》的文学价值作以探讨。除绪论和余论之外,全文共分8章,36万多字。 在绪论部分,文章首先简要地交代本选题的缘由,然后着重回顾了《后汉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古代对于《后汉书》文学研究,多是些感悟式的点评,现当代时期,专门研究《后汉书》的文学专著和论文亦不是很多。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以及散文史的专著,谈及《后汉书》的内容在逐渐减少,或者干脆不再谈到它。学人们对《后汉书》的文学特征,似乎是越来越为漠视和淡忘。 第一章主要从总体上概括了东汉社会风貌及范晔创作《后汉书》的时代背景。东汉是倚仗士族大姓建立起来的豪强政权,阀阅之风开魏晋之先。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政,贪鄙奢靡之风盛行,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各地反抗暴动不断,终于酝酿了黄巾大起义,给东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东汉士大夫重视儒学,崇尚气节,是大批的忠义之士挽救了衰而未颓的王朝百余年。党锢之祸,忠贞之士惨遭杀戮,使得士人远离政治,清谈、隐逸风气较为流行。清谈隐逸风气的直接整合,酝酿了魏晋的玄谈与隐逸风气。晋宋之际,史风播炽,儒学式微,...
【文章页数】:3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后汉书》研究述略
第一章 东汉社会风貌与范晔的《后汉书》创作
第一节 东汉社会风气概况
一、东汉的政治与官场风气
二、东汉的儒学及其谶纬之风
三、东汉的党锢之祸与清谈、隐逸诸风气
第二节 晋宋的史学风气与范晔《后汉书》
一、东汉史的编撰
二、范晔《后汉书》的创作动机
第二章 《后汉书》的思想内蕴
第一节 儒学的礼赞与悲歌
一、范晔的家学渊源和他的儒学情结
二、景慕儒学忠义气节之士
第二节 "正一代得失"的内涵
一、女主贪权
二、宦官的渐微之祸
三、外戚乱政
四、兴亡系乎谶纬
五、戎狄之患及征伐边远的得失
第三章 《后汉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东汉国史四期编撰
一、班固与《世祖本纪》
二、刘珍和《东观汉记》
三、伏无忌等续修《东观汉记》及蔡邕《十意》
第二节 《后汉书》的总体框架
一、《后汉书》结构、体例与东汉国史四期编撰之关系
二、《后汉书》总体框架的缺憾与东汉国史编撰之关系
第三节 《后汉书》的结构编次
一、《后汉书》结构编次的评价
二、结构编次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四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结构
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征
二、附传法
第四章 《后汉书》的叙事
第一节 《后汉书》的叙事手法
一、文眼法
二、伏应法
三、旁衬法
四、虚实法
五、缓急法
六、盈亏法
七、互见法
八、獭尾法
第二节 《后汉书》叙事的重复与雷同
一、代死母题与孝女故事的重复叙说
二、循吏业绩的雷同叙述
三、忠义死节的悲歌不断重演
四、因果报应的反复叙说
第三节 叙事重复雷同的成因探析
一、范晔的佛教思想与代死母题的重复
二、《史记》的叙事传统和《后汉书》因果叙事的重复雷同
三、范晔有意奖崇儒学与《后汉书》的重复叙事
第五章 《后汉书》的写人艺术
第一节 寄意于史,发自我之幽情
一、才士不幸的抒陈
二、爱慕奇才异士
三、君臣相知的渴羡和哀惋
第二节 《后汉书》对复杂人性的把握
一、"神格"、"道德格"史观向"人格"史观的转变
二、《后汉书》人物性格的发展性与流动性
三、对传主"为人"的关注
第三节 类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士林的楷模:党人
二、佞臣:宦官
三、文人
四、独行异士
五、智慧与荒诞:方术之士
六、逸民
七、贤媛和惠童
第四节 《后汉书》写人的方法
一、对比法
二、细节描写
三、心理描写
第六章 《后汉书》语言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骈俪风气中的《后汉书》语言
一、骈散相济
二、华赡与铺陈
三、隐秀温润
第二节 语言的回环往复
一、"不"字的复沓
二、因果语词的旋律
三、语句的连用与反复
第三节 语言的简疏之美
一、简疏之美的提出及其接受
二、简疏之美的表现及其它
第四节 《后汉书》的虚词及其他
一、虚词的运用
二、语言的古趣之美
三、语言的狠重之美
四、对话语言
第五节 《后汉书》的成语、谣谚
一、《后汉书》的成语
二、《后汉书》的谣谚
第七章 《后汉书》的论赞
第一节 论赞的文学特质
一、论赞的文采
二、论赞的情感和风骨
三、文如其人:论赞的文风
四、论赞的音律之美
第二节 论赞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一、参悟人情世相与生活哲理
二、朴素的辩证思维
三、困惑的天命观念
四、弥补纪传正文记载的不足
五、论赞的序论和史论价值
第八章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
第一节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史概说
一、"三史""四史"之说与陈范优劣之争的开始
二、清朝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三、近现代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
一、叙事风格比较
二、语言比较
三、史法比较
四、《后汉书》不及或照搬《三国志》之处
五、《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综论
第三节 《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
一、《后汉书》与裴注运用相同史料的比较
二、《后汉书》运用的史料超逸裴注之处
余论:《后汉书》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一、"文如其人"视野关照下的《后汉书》接受史
二、《后汉书》的文学价值
三、《后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附录
一、《后汉书》附传人物表
二、《后汉书》正、附传人物的数量统计表
三、《后汉书》著录文章一览表
四、《后汉书》著录文章的篇数统计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范晔“谋反”新说——兼论沈约对范晔的评价[J]. 瞿林东. 安徽史学. 2006(01)
[2]论两汉章句之学的谶纬化[J]. 杨权. 现代哲学. 2002(04)
[3]《诗经》中山水描写的现代阐释[J]. 钟书林.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4]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J]. 瞿林东. 东岳论丛. 2001(04)
[5]正一代得失而归本儒学:范晔史论的基本倾向[J]. 梁宗华. 理论学刊. 2001(01)
[6]关于《后汉书》及后汉历史的评述[J]. 冯家鸿.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1999(03)
[7]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评析[J]. 王春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8]略论六朝正史的文学特色[J]. 李少雍. 文学遗产. 1998(03)
[9]汉代“应验”谶言例释[J]. 孙家洲. 中国哲学史. 1997(02)
[10]从古史及“四史”看史传文学的发展[J]. 李少雍. 文学评论. 1996(04)
博士论文
[1]《汉书》文学研究[D]. 潘定武.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 程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723030
【文章页数】:3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后汉书》研究述略
第一章 东汉社会风貌与范晔的《后汉书》创作
第一节 东汉社会风气概况
一、东汉的政治与官场风气
二、东汉的儒学及其谶纬之风
三、东汉的党锢之祸与清谈、隐逸诸风气
第二节 晋宋的史学风气与范晔《后汉书》
一、东汉史的编撰
二、范晔《后汉书》的创作动机
第二章 《后汉书》的思想内蕴
第一节 儒学的礼赞与悲歌
一、范晔的家学渊源和他的儒学情结
二、景慕儒学忠义气节之士
第二节 "正一代得失"的内涵
一、女主贪权
二、宦官的渐微之祸
三、外戚乱政
四、兴亡系乎谶纬
五、戎狄之患及征伐边远的得失
第三章 《后汉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东汉国史四期编撰
一、班固与《世祖本纪》
二、刘珍和《东观汉记》
三、伏无忌等续修《东观汉记》及蔡邕《十意》
第二节 《后汉书》的总体框架
一、《后汉书》结构、体例与东汉国史四期编撰之关系
二、《后汉书》总体框架的缺憾与东汉国史编撰之关系
第三节 《后汉书》的结构编次
一、《后汉书》结构编次的评价
二、结构编次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四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结构
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征
二、附传法
第四章 《后汉书》的叙事
第一节 《后汉书》的叙事手法
一、文眼法
二、伏应法
三、旁衬法
四、虚实法
五、缓急法
六、盈亏法
七、互见法
八、獭尾法
第二节 《后汉书》叙事的重复与雷同
一、代死母题与孝女故事的重复叙说
二、循吏业绩的雷同叙述
三、忠义死节的悲歌不断重演
四、因果报应的反复叙说
第三节 叙事重复雷同的成因探析
一、范晔的佛教思想与代死母题的重复
二、《史记》的叙事传统和《后汉书》因果叙事的重复雷同
三、范晔有意奖崇儒学与《后汉书》的重复叙事
第五章 《后汉书》的写人艺术
第一节 寄意于史,发自我之幽情
一、才士不幸的抒陈
二、爱慕奇才异士
三、君臣相知的渴羡和哀惋
第二节 《后汉书》对复杂人性的把握
一、"神格"、"道德格"史观向"人格"史观的转变
二、《后汉书》人物性格的发展性与流动性
三、对传主"为人"的关注
第三节 类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士林的楷模:党人
二、佞臣:宦官
三、文人
四、独行异士
五、智慧与荒诞:方术之士
六、逸民
七、贤媛和惠童
第四节 《后汉书》写人的方法
一、对比法
二、细节描写
三、心理描写
第六章 《后汉书》语言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骈俪风气中的《后汉书》语言
一、骈散相济
二、华赡与铺陈
三、隐秀温润
第二节 语言的回环往复
一、"不"字的复沓
二、因果语词的旋律
三、语句的连用与反复
第三节 语言的简疏之美
一、简疏之美的提出及其接受
二、简疏之美的表现及其它
第四节 《后汉书》的虚词及其他
一、虚词的运用
二、语言的古趣之美
三、语言的狠重之美
四、对话语言
第五节 《后汉书》的成语、谣谚
一、《后汉书》的成语
二、《后汉书》的谣谚
第七章 《后汉书》的论赞
第一节 论赞的文学特质
一、论赞的文采
二、论赞的情感和风骨
三、文如其人:论赞的文风
四、论赞的音律之美
第二节 论赞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一、参悟人情世相与生活哲理
二、朴素的辩证思维
三、困惑的天命观念
四、弥补纪传正文记载的不足
五、论赞的序论和史论价值
第八章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
第一节 《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史概说
一、"三史""四史"之说与陈范优劣之争的开始
二、清朝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三、近现代的陈范异同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
一、叙事风格比较
二、语言比较
三、史法比较
四、《后汉书》不及或照搬《三国志》之处
五、《后汉书》《三国志》异同比较综论
第三节 《后汉书》与《三国志》裴松之注
一、《后汉书》与裴注运用相同史料的比较
二、《后汉书》运用的史料超逸裴注之处
余论:《后汉书》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一、"文如其人"视野关照下的《后汉书》接受史
二、《后汉书》的文学价值
三、《后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附录
一、《后汉书》附传人物表
二、《后汉书》正、附传人物的数量统计表
三、《后汉书》著录文章一览表
四、《后汉书》著录文章的篇数统计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范晔“谋反”新说——兼论沈约对范晔的评价[J]. 瞿林东. 安徽史学. 2006(01)
[2]论两汉章句之学的谶纬化[J]. 杨权. 现代哲学. 2002(04)
[3]《诗经》中山水描写的现代阐释[J]. 钟书林.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04)
[4]关于范晔史学思想的两个问题[J]. 瞿林东. 东岳论丛. 2001(04)
[5]正一代得失而归本儒学:范晔史论的基本倾向[J]. 梁宗华. 理论学刊. 2001(01)
[6]关于《后汉书》及后汉历史的评述[J]. 冯家鸿.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1999(03)
[7]范晔《后汉书》序论赞评析[J]. 王春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8]略论六朝正史的文学特色[J]. 李少雍. 文学遗产. 1998(03)
[9]汉代“应验”谶言例释[J]. 孙家洲. 中国哲学史. 1997(02)
[10]从古史及“四史”看史传文学的发展[J]. 李少雍. 文学评论. 1996(04)
博士论文
[1]《汉书》文学研究[D]. 潘定武.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范晔及其史传文学[D]. 程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723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2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