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古文理论与《史记》
发布时间:2022-12-25 16:14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两大鼻祖之一,它对后世古文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桐城派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桐城派对古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古文理论体系的建立,桐城派诸家,尤其是其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对《史记》的评论篇章不在少数,更有甚者,他们提出自己的古文写作主张,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史记》作为典范,来印证、支撑他们的观点,有的文学主张更是直接从《史记》中总结而来,可以说《史记》对桐城派古文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桐城派古文诸家对《史记》的接受也是相当广泛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对《史记》的研究还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研究,都还是有价值的。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史记》以及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单方面研究有很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很少有人研究,只是在个别著述和著作当中被偶尔提及。本文就是想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为重点,探讨《史记》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简单陈述及界定,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 ...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桐城派古文理论与《史记》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桐城派与《史记》的关系梳理
第一节 载道的文统
第二节 桐城派古文家对《史记》的尊崇
第三节 师法《史记》以归有光为桥梁
第二章 "义法皆备"与"得其一端"——方苞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以"义法"论《史记》
第二节 "清真古雅"的语言
第三节 "只以义法论文,得其一端而已"
第三章 刘大櫆的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海峰所谓《史记》之"神""气"
第二节 "十二贵"与《史记》
第四章 姚鼐、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从"阳刚阴柔"到"为文全在气盛"
第二节 "太史公深得阳刚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势”与刘大櫆“神气说”[J]. 徐杰.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2]“虚言其大略”的方苞古文[J]. 赵栋栋. 长治学院学报. 2008(04)
[3]“为文全在气盛”——曾国藩古文艺术特色之探析[J]. 翔云.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4]论姚鼐对文学本质的认识[J]. 张宁.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5]从归有光之“白描”到方苞之“白描”[J]. 查桂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6]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J]. 罗军凤. 文学遗产. 2008(02)
[7]曾国藩文论浅札[J]. 许丽英. 学海. 2007(05)
[8]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J]. 董焱.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9]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J]. 李和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曾国藩诗文鉴赏论[J]. 龙志坚,张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硕士论文
[1]《归方评点史记合笔》研究[D]. 赵国安.广西大学 2008
[2]方苞“义法”说的现代阐释[D]. 镇方利.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刘大櫆古文创作研究[D]. 马小玲.郑州大学 2007
[4]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 胡影怡.苏州大学 2006
[5]桐城四祖与《史记》[D]. 冯丽君.浙江师范大学 2004
[6]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 刘来春.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26943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桐城派古文理论与《史记》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一章 桐城派与《史记》的关系梳理
第一节 载道的文统
第二节 桐城派古文家对《史记》的尊崇
第三节 师法《史记》以归有光为桥梁
第二章 "义法皆备"与"得其一端"——方苞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以"义法"论《史记》
第二节 "清真古雅"的语言
第三节 "只以义法论文,得其一端而已"
第三章 刘大櫆的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海峰所谓《史记》之"神""气"
第二节 "十二贵"与《史记》
第四章 姚鼐、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与《史记》
第一节 从"阳刚阴柔"到"为文全在气盛"
第二节 "太史公深得阳刚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势”与刘大櫆“神气说”[J]. 徐杰.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2]“虚言其大略”的方苞古文[J]. 赵栋栋. 长治学院学报. 2008(04)
[3]“为文全在气盛”——曾国藩古文艺术特色之探析[J]. 翔云.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4]论姚鼐对文学本质的认识[J]. 张宁.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5]从归有光之“白描”到方苞之“白描”[J]. 查桂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6]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J]. 罗军凤. 文学遗产. 2008(02)
[7]曾国藩文论浅札[J]. 许丽英. 学海. 2007(05)
[8]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J]. 董焱.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9]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J]. 李和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曾国藩诗文鉴赏论[J]. 龙志坚,张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硕士论文
[1]《归方评点史记合笔》研究[D]. 赵国安.广西大学 2008
[2]方苞“义法”说的现代阐释[D]. 镇方利.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刘大櫆古文创作研究[D]. 马小玲.郑州大学 2007
[4]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 胡影怡.苏州大学 2006
[5]桐城四祖与《史记》[D]. 冯丽君.浙江师范大学 2004
[6]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 刘来春.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2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2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