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史铁生创作的精神探求

发布时间:2023-01-12 17:38
  史铁生以残疾者的残疾和健全者的残缺为表述对象,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表现生命的残缺困境,展开对生和死这一生命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建构出超越残缺的人生观。 在以残疾者为叙述对象的文本中,史铁生通过对于残疾者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的表现,揭示了造成人们对残疾问题存在残缺认知的文化原因。并试图以一种健康的表述方式去描述残疾者的非残缺,展示残疾者丰盈的生命内容,为社会文化建构一种认识残疾与残疾人的健康方式。残疾者的生命经历使史铁生将人生中的所有困境归为残缺,展开对生命残缺的思考。他从残疾人的生理残疾看到了人能力的局限性,把狭义的残疾扩大到广义的残缺,得出“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的结论。 通过解读史铁生的文本可以发现,在直面生命残缺时,他通过健康的叙述方式重新建构能够超越残缺的人生观,借此去填充生命的意义。他用信仰在理性世界之外为人类觅得一方灵魂栖居的净土,使人们能够用希望改变人在面对现实的荒谬与命运的无常时束手无策的窘迫,用爱去沟通彼此充满猜忌与隔阂的心灵。他敬畏死亡,尊重生命个体的死亡价值与权利,把死亡真正地归还给个体生命。他直面并超越死亡,以“存在的勇气”去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在经历死...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残疾与残缺的一般认知
    第一节 残缺:社会文化中健全人对残疾的认知
    第二节 残疾者对自身残缺的体认
第二章 因残疾和残缺而向健全的表达
    第一节 残缺人生的健康表达
    第二节 残疾者精神健全的人道主义释义
第三章 残缺的现代表现
    第一节 现代人的孤独与缺失感
    第二节 荒谬及意义的缺失:残缺的现代性表现
第四章 建构与超越
    第一节 "合理信仰"之于残缺生存的意义
    第二节 "存在的勇气":对残缺存在的终极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史铁生创作对人生意义的探索[J]. 李尤娜,孙北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2)
[2]试论史铁生小说之生死维度[J]. 邹军.  大连大学学报. 2008(05)
[3]卑微者的精神之歌——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残疾”意识[J]. 金生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4]不被遗忘的存在——史铁生的生存哲学分析[J]. 顾晓红.  理论界. 2007(02)
[5]史铁生的精神境界探析[J]. 吴延生.  名作欣赏. 2006(20)
[6]切近而深远 诚挚而博大——谈史铁生散文的意蕴[J]. 周吉国.  名作欣赏. 2006(20)
[7]无法释怀的爱——解析史铁生作品中“爱”的主题[J]. 张小平.  兰州学刊. 2006(06)
[8]论史铁生小说建构的哲思化走向[J]. 于永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03)
[9]精神圣者的仰望之路——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意识[J]. 龚敏律.  理论与创作. 2005(06)
[10]诗性的追问——论史铁生创作对生命意义的四重构建[J]. 徐源.  理论与创作. 2005(03)

硕士论文
[1]人类困境的救赎[D]. 刘嘉欣.华南师范大学 2007
[2]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D]. 问宪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精神圣者的神性追寻之路[D]. 贾雨潇.四川大学 2007
[4]被神性的光辉引领和照亮[D]. 刘莉.苏州大学 2006
[5]史铁生:从残疾身体到健康表达[D]. 蔡春子.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边走边唱[D]. 张在中.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7]史铁生创作的意象类型与心理动因[D]. 丁秀花.天津师范大学 2006
[8]于苦难处转身[D]. 金凤杰.吉林大学 2006
[9]“生之意义”的探寻[D]. 陶国立.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0]“心魂”的文字般若——史铁生小说创作论[D]. 张细珍.江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30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30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