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19:47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其晚年作品主要辑录在《弁州山人续稿》及《<弇州山人续稿>附》中,这两部作品是在王世贞去世近十年后,才得以刊刻,当时王家经济衰退,刊刻量少。同时,又由于公安派的兴起,对七子派加以攻伐。故此,王世贞晚年作品流传不广,其晚年文学思想也被尘封在历史尘埃中。清代学者因对明人多执偏见,且过多接受明人“反复古”、“反模拟”一方的思想,由此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夸大明人“复古”、“模拟剽窃”之弊的一面,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今天一些学者在对待明诗文时,往往依据清人之说,将有明一代诗文简化为“斗争史”,或“矫弊史”,仅看到王世贞作为七子派之首“复古~‘模拟”的一面,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却视而不见。 本研究通过对王世贞晚年诗文集版本之考辨,对其晚年“自悔”这一史事予以澄清、还原,从而揭开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帷幕。通过对其晚年生活、信仰、交游、性格、心态、思想等方面的探讨,较全面呈现出王世贞的晚年世界,从而勾勒出其晚年文学思想的基本状况。 在王世贞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者,主要有李攀龙和昙阳子。王世贞与李攀龙的关系,学界已有较多关注...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
第一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考释
第二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辨之意义
第二章 王世贞晚年生活及其趣尚
第一节 王世贞卒年问题及晚年仕隐心态
第二节 王世贞的政治遭遇及对其晚年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生活、趣尚及性格
第三章 王世贞晚年“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及禅学倾向
第一节 昙阳子及其对王世贞的影响
第二节 王世贞“三教合一”思想
第三节 王世贞与“阳明禅”
第四章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论
第五章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及创作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诗歌写作的转变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之文的唐宋笔法及恬淡旨趣
结论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意义
一 “七子派”复古的终结
二 “唐”“宋”之争
三 “吴”“楚”之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山人续稿>附》卷次、篇目
附录二 王世贞《凤洲笔记》献疑
附录三 王世贞与《明史·王守仁传》
后记
本文编号:3736500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
第一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考释
第二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辨之意义
第二章 王世贞晚年生活及其趣尚
第一节 王世贞卒年问题及晚年仕隐心态
第二节 王世贞的政治遭遇及对其晚年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生活、趣尚及性格
第三章 王世贞晚年“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及禅学倾向
第一节 昙阳子及其对王世贞的影响
第二节 王世贞“三教合一”思想
第三节 王世贞与“阳明禅”
第四章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论
第五章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及创作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诗歌写作的转变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之文的唐宋笔法及恬淡旨趣
结论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意义
一 “七子派”复古的终结
二 “唐”“宋”之争
三 “吴”“楚”之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山人续稿>附》卷次、篇目
附录二 王世贞《凤洲笔记》献疑
附录三 王世贞与《明史·王守仁传》
后记
本文编号:3736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3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