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的审美范畴

发布时间:2017-05-17 16:28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审美范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纳入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已经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审美形态(大风格),从而结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概言之,"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空灵澄澈"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本文从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的定义讨论出发,分别对沉郁、飘逸、空灵这三个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作了一些分析。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 审美范畴 美学基本理论 审美形态 沉郁 飘逸 空灵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美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4JJD720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过去我们国内出版的美学原理著作和教材,在讨论审美范畴时,一般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我们谈的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等,都属于西方的审美范畴。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朋友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提炼出若干审美范畴,并把它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殷世东;完善教师人格 推进学生人格之健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魏晶晶;王琳;;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7 王磊;;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伟;鹿咏;;当前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美育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王芳;;浅析宋元山水画之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汤海涛;;汉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中的存在及其影响[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2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周均平;;审美文化研究概观[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单岗;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芳;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8 降新宽;吴雯及其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继敏;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汤万松;高尔夫专业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李洛枫;;以大为美与华夏自然崇拜[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黄艳兰;;崇高与壮美:中西两种审美范畴的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3 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味觉通感[J];中国音乐;2008年03期

4 袁志成;唐朝晖;;论词学批评话语“词气”的演变——与胡建次教授商榷[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刘志中;作为古代审美范畴的“寒”[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胡建次;;中国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味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7 李艳;;恐怖——一个新的审美范畴[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8 刘懿漫;;浅议语文审美教育[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李欣复;意象、意境审美范畴的历史演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周明秀;论作为词学审美范畴的豪放[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南南;;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莉莉;彭彦琴;;悲剧审美心理研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邓牛顿;;郭沫若创作的崇高美[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6 宋星;;凭着爱的名义写诗——方敬诗歌现代性意象研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8 黎佳;;深化“变形”研究 ——浅探变形在漫画美学中的地位[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长北;;大象之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系列论文之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紫华 宋雄华;宏大的范畴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肖瑶;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掘进[N];光明日报;2008年

3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4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刘晟;在审美与哲思之间[N];光明日报;2002年

6 祁志祥;读《西方美学范畴史》与《中国美学范畴史》[N];美术报;2006年

7 吴兴宇;复旦教授力挺《兄弟》[N];文艺报;2006年

8 朱虹子;另一种家园[N];中国艺术报;2008年

9 秦永龙;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探索[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王琪森;逻辑的错位和物态的消解[N];文汇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舟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D];河南大学;2009年

8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曼华;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10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朋;“纤y鄙竺婪冻胙芯縖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2 杜伟;论丑[D];厦门大学;2001年

3 管才君;论魏晋南北朝“气”审美范畴的泛化与成熟[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4 田雷;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崇高审美范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杨灿;胡应麟诗歌理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6 赵欣;皎然诗学范畴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8 司奉彦;“逸”的美学范畴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伯珍;论“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审美范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3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