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与审美经验方式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数字艺术与审美经验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数字艺术以选择代替传统艺术的创造,以沉浸取代传统艺术的审美静观。数字艺术是后现代性经验的最好表达。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关键词】: 数字艺术 审美经验 选择 沉浸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数字美学研究”(项目编号:2005BZH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许多研究数字艺术的西方学者都认为审美经验的研究应当是数字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丹麦南方大学交互媒体研究中心Bo Kampmann Walther博士认为:“数字美学必须首先并最终建立在对数字艺术作品和看的方式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理解基础之上。”本文将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海;;数字艺术与审美经验方式的转变[J];电影评介;2007年03期
2 黄坚;;数字艺术中的中国理念问题[J];艺苑;2005年Z1期
3 张晓叶;;数字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10期
4 吴小燕;;我国数字艺术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5 高宇宏;;初探数字艺术[J];美术观察;2010年10期
6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7 龚俊辉;;公共艺术的数字传达——数字艺术表现手段融入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探讨[J];上海艺术家;2008年04期
8 李尊雨;;浅谈国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艺术科技;2006年03期
9 敖蕾;蔡璨;;2011年数字艺术学年度报告[J];文艺争鸣;2011年10期
10 明豪侠;;数字艺术改变我们传统的城市艺术形态[J];大美术;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林佩璇;;从冰心、泰戈尔的主体经验看翻译中积极接受的重要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吴乃群;史耀军;王静;;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6 刘华文;;诗歌翻译主体认知性身份的界定:分析性和意向性之间[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田文强;;表现性:文学语言的审美解读[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四达;;方兴未艾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作者心得[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淳 记者 董云平;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教育论坛举行[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龚小因;中美共建中国世界级数字艺术基地[N];重庆日报;2000年
3 林之闻;数字艺术产业启动CDA项目[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明慧;数字艺术 走进互动情态[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新城;数字艺术人才短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6 记者 吕路阳;400位动漫精英榕城探讨创作[N];福州日报;2010年
7 李凝;高校数字艺术类专业实训与培训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顾雪林;探访数字艺术培训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舒晴;数字艺术产业遭遇人才荒[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黄坚;数字艺术对文化的挑战[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6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皓;顺应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5年
2 徐梅艳;数字艺术生产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洁丽;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夏洛的网》两个汉译本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5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逻辑探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吴晓棠;审美经验辨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闫秀菊;台港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简述[D];山东大学;2008年
8 易惠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段丽丽;论姚斯的接受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10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数字艺术与审美经验方式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