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接受史论
发布时间:2023-03-29 18:01
路遥及其创作作为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构成元素,在社会转型期应该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文学史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读者对路遥及其作品的强烈追捧、主流批评的“热评”和文学史家对其历来的漠视、评价不足甚或有意回避等形成了新时期以来极具时代特性和富有争议性的“路遥现象”。 “路遥现象”是80年代以来时代的因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合力下交互嬗变的结果,对于具有类“路遥现象”的任何一个作家而言都无法避免这种合力作用下的文学史命运。故对“路遥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具有类“路遥现象”的作家何以会无缘当代文学史;何以会在读者、批评界和学院派文学史家之间形成“冰火两重天”的“路遥现象”。 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引入所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从大众、批评界和“学院派”三方面对路遥在不同时期的接受史实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路遥现象”;第二章论述形成“路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路遥及其文学创作的价值追寻与“学院派”文学史家的价值追寻的错位。第三章以路遥为中心,横向比较以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同的文学史命运。并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路遥接受史
第一节 大众接受史
第二节 批评接受史
一 轰动期: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的发表
二 高潮期:从《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到荣获茅盾文学奖
三 收获期:从路遥逝世至今
第三节 学院接受史
第二章 路遥创作与“学院派”价值追寻的错位
第一节 路遥创作及其“热读”
一 路遥及其创作
二 读者及主流评论对路遥的“热读”
三 路遥的“现实主义”
第二节 “学院派”的价值追寻
一 “学院派”及其价值追寻
二 “学院派”对路遥的“冷读”
第三章 “路遥现象”的文化及“作家代”探源
第一节 “路遥现象”的文化探源
一 文化的建构
二 知识的建构
第二节 “陕西第二代作家”创作
结语 多维视镜下的“路遥现象”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74214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路遥接受史
第一节 大众接受史
第二节 批评接受史
一 轰动期: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的发表
二 高潮期:从《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到荣获茅盾文学奖
三 收获期:从路遥逝世至今
第三节 学院接受史
第二章 路遥创作与“学院派”价值追寻的错位
第一节 路遥创作及其“热读”
一 路遥及其创作
二 读者及主流评论对路遥的“热读”
三 路遥的“现实主义”
第二节 “学院派”的价值追寻
一 “学院派”及其价值追寻
二 “学院派”对路遥的“冷读”
第三章 “路遥现象”的文化及“作家代”探源
第一节 “路遥现象”的文化探源
一 文化的建构
二 知识的建构
第二节 “陕西第二代作家”创作
结语 多维视镜下的“路遥现象”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74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7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