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艺术与语言
本文关键词:海德格尔:艺术与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钱钟书生前关注现象学。这一关注,源自他早年留学英法经历。1938年回国后,他于战乱中辗转漂泊,先执教西南联大,后困居上海沦陷区。他此际的哲理思考,陆续被写进《谈艺录》和《围城》。依我浅见,《围城》试以现象学眼光,揭示中国文人“周遮遏破,心迹孤危”的亲在体验。《管锥编》547页称:此一西方近世所谓“无出路境界”(Ausweglosigkeit),亦即赵元叔所谓“穷鸟”之遭际。按:穷鸟即方鸿渐。其名取自《易经》渐卦,原指一只从海上飞来,四下盘旋、终无着落的大鸟。先生此后研究,亦多关涉现象学和阐释学。仅《管锥编》征引海德格尔、伽达默、萨特诸子,便不下数十次。1424页曰:西方显学有言,人之生世若遭抛掷(derexistenzialeSinnderGeworfen-heit,按:海德格尔名言),堪与中国古人相互引发。如李白《上云乐》:女娲戏黄土,转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1064页曰:与人为群,在己无偶。各如只身在莽苍大野中(lasolitudeencommun,按:萨特语),乃今西方著作咏叹之境。其所谓孑立,即有缺陷之群居,群居始觉孑立(AuchdasAlleinseindesDaseinsistMitseininderWelt.FehlenkannderAnderenurineinemundfj鉹einMitsein.DasAlleinseinisteindefizienterModusdesMitseins.按:语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钱氏写作哲理小说《围城》之际,海德格尔亦经历一次重大思想转折:即由哲学转向艺术和语言。此篇我们将考察他的相关见解。其内容玄奥,国内鲜有系统比较。然有先生一路指引,我与各位共读老海,自会轻松爽快许多。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关键词】: 葆真 诗语 诗意栖居 存在之家 静寂之音 Ereignis
【分类号】:J0-05
【正文快照】: 上一篇,我们讨论海德格尔早期思想,兼及他在二战前后的思想转折。关于他早晚期思想差别,各家评论不一。有人称之为“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断裂。有人瞩目他引领的人文学术变革。另有一些人,则看重他晚年的“后现代知识兴趣”。分别举例说明如下。其一,据汉娜·阿伦特在《海德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西华;;海德格尔后期对主体中心论的批判与后现代转向[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02期
2 季国清;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语言哲学的新视野[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3 戴卓萌;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存在主义意识——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主题[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4 梁瑞清;;“说不出”及其现象意义——西方语言哲学新问题研究系列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5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易立新;;中西语言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7 曾向红;;“世界观问题”为什么没有成为问题?——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J];欧洲研究;2010年05期
8 李仁武;;和谐文化建设呼唤公共道德理性[J];攀登;2011年03期
9 陈爱华;;爱因斯坦科学发展风险伦理观及启示——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李淑娟;论安乐死的困境[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张文刚;;“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9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羊森;;生命之问:论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J];理论观察;2007年05期
2 张国杰;;海德格尔诗意语言观的革新及其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周一飞;唐娟;;海德格尔论此在之诗意栖居——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中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潇云;;死亡与栖居——海德格尔与陶渊明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闫伟;;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朱松峰,杨礼银;Ereignis与道[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林玉洁;寻桂兰;杨程;李志凌;曹子丹;;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陶渊明·婺源上晓起茶文化村的田野调查[J];农业考古;2010年02期
8 陶琳;;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比较海德格尔前后期时间观的转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勋斋;莫凡;;海德格尔两种生成论思维及其一致性解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万孝献;;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海子大地乌托邦的诗意栖居[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马强;生命的高度[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国杰;通向诗意栖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成昌;存在论的新视阈[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昭勇;论海德格尔思想中大地范畴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5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7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8 韦拴喜;海德格尔的诗性救赎[D];辽宁大学;2009年
9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海德格尔:艺术与语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8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