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
发布时间:2024-04-02 04:29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代广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还可以看作一个语言学命题。本文从当代文艺学的视域来探讨这一古代文论问题,在梳理其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具体辨析文学活动中“言”和“意”的关系。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文学自觉之前,以“意”为本,追求“言尽意”;文学自觉后,虽然继续坚持文学创作的“意为主,言为辅”,但开始重视文学中“言不尽意”的情形,并逐渐意识到了文学活动中那些“言外之意”是文学本质特性所在,开始利用“言不尽意”制造一定的文本空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我们认为,对于“言尽意”还是“言不尽意”的两种观点,应首先对“意”进行具体区分,不同类型的思想情感内容对语言和文章有不同要求;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与文学以情绪、感觉、意欲、体悟为特殊内容相联系的。但是文学也有一般性的内容,因此不能够一味追求语言的含混与多义,不能一味追求思想情感蕴含的模糊性。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关于"言意之辨"的两种观点
1.1 "言不尽意"的两种情形
1.1.1 "意"的无限性造成的"言不尽意"
1.1.2 特殊"意"的"言不尽意"
1.2 "言尽意"的具体情形
1.2.1 形而下层面里的"言可尽意"
1.2.2 名实相符的"言尽意"论
第2章 文学自觉过程中的言意关系
2.1 文学自觉之前以"意"为本的、"言尽意"观
2.2 文学自觉后的"意为主,言为辅"的"言尽意"观
2.2.1 范晔首提文学创作的"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2.2 唐宋时期对"言尽意"观的新开拓
2.2.3 明清"文章以意为主":文论中"言尽意"观的繁荣
2.3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审美境界
2.3.1 魏晋南北朝开创对"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境界的追求
2.3.2 唐宋对追求作品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继续
2.3.3 明清"神韵说"对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追求
2.3.4 王国维"境界说"对文学审美鉴赏的开拓
第3章 从当下文学活动看"言""意"的关系
3.1 不同"意"下的言意关系
3.1.1 "言"可尽的文学之"意"
3.1.2 "言"不可尽的文学之"意"
3.2 语言形式与言意关系
3.2.1 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
3.2.2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造成"言不尽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5819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关于"言意之辨"的两种观点
1.1 "言不尽意"的两种情形
1.1.1 "意"的无限性造成的"言不尽意"
1.1.2 特殊"意"的"言不尽意"
1.2 "言尽意"的具体情形
1.2.1 形而下层面里的"言可尽意"
1.2.2 名实相符的"言尽意"论
第2章 文学自觉过程中的言意关系
2.1 文学自觉之前以"意"为本的、"言尽意"观
2.2 文学自觉后的"意为主,言为辅"的"言尽意"观
2.2.1 范晔首提文学创作的"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2.2.2 唐宋时期对"言尽意"观的新开拓
2.2.3 明清"文章以意为主":文论中"言尽意"观的繁荣
2.3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审美境界
2.3.1 魏晋南北朝开创对"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境界的追求
2.3.2 唐宋对追求作品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继续
2.3.3 明清"神韵说"对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追求
2.3.4 王国维"境界说"对文学审美鉴赏的开拓
第3章 从当下文学活动看"言""意"的关系
3.1 不同"意"下的言意关系
3.1.1 "言"可尽的文学之"意"
3.1.2 "言"不可尽的文学之"意"
3.2 语言形式与言意关系
3.2.1 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
3.2.2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造成"言不尽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45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94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