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学中“现代”故事的几种叙述方式
发布时间:2024-04-07 23:04
在本论文的阐述中,“西方”不仅是相对于东方及其文化或文明而言的对象或客体,而且是十九世纪以降中国和世界置身时势的一个内在的、具有相当支配性的要素。论文以1980年代中西碰撞的历史情势下,部分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海外(主要是西方国家)游记文学,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人的小说,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王安忆部分作品,以及《河殇》、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为主要个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1980年代西方参照系下的中国现代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叙事资源的处理和整合,遮蔽与凸显,探讨现代故事讲述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不同的叙事资源此消彼长的动态关系。对于1980年代现代故事的几种讲述方式的重新考察,绝对不是要否认“现代”的意义,并试图通过某种方法找出一个单纯的“中国方式”的现代故事,而是探讨在讲述现代故事中如何处理各类叙事传统和资源、现实,以期给当下的文学症状带来一点启示。 论文第一章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的西方游记为研究对象,中国作家通过对西方的“游历”,“看见而描绘”的西方世界,确立了本文的基本问题:现代化与西方化界限逐渐模糊,曾经作为我们另一个建立主体性的他者——第三世界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游历”西方与现代想象——论1980 年前后的西方游记
第一节 “看见而描绘”的西方与现代想象
第二节 《绿风土》:游历西方的一种异质性声音
结语 从游记到小说
第二章“西方”在场的现代故事
第一节 西方·知识·技术:重新堪定“未来”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改革物语 ——以王蒙为中心
第三节 遭遇西方与乡土中国的叙事变迁 ——以高晓声为中心
第三章 怎样现代如何中国?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角:新的叙事资源及其限制
第二节 地方的发现:现代故事的新空间及其可能
第三节 重谈“政治”:作为方法的陈映真
第四章 慢船“去”中国——转折时期的两个文学个案
第一节 文明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 ——解读《河殇》
第二节 上海·西方·故事新编 ——以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为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48115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游历”西方与现代想象——论1980 年前后的西方游记
第一节 “看见而描绘”的西方与现代想象
第二节 《绿风土》:游历西方的一种异质性声音
结语 从游记到小说
第二章“西方”在场的现代故事
第一节 西方·知识·技术:重新堪定“未来”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改革物语 ——以王蒙为中心
第三节 遭遇西方与乡土中国的叙事变迁 ——以高晓声为中心
第三章 怎样现代如何中国?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角:新的叙事资源及其限制
第二节 地方的发现:现代故事的新空间及其可能
第三节 重谈“政治”:作为方法的陈映真
第四章 慢船“去”中国——转折时期的两个文学个案
第一节 文明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 ——解读《河殇》
第二节 上海·西方·故事新编 ——以陈丹燕的《慢船去中国》为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4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94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