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

发布时间:2017-05-26 06:14

  本文关键词: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触觉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技能,也是构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触觉信息跨时空传达的需求催生了触觉传感技术。伴随着机械触觉传感技术、影像触觉传感技术、数字触觉传感技术的演进,身体经历了触觉的疏离、失落和复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触觉意象的心理完形建构、触觉仿像的感官补偿、虚拟触觉的触觉仿真,使触觉传感技术始终行走在向着身体触觉交互回归的道路上。虚拟触觉传感技术不仅将人的触觉转化为信息,而且将"物"转化为触觉信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触觉交互,消解了横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技术媒介,实现了触觉"无意识"的跨时空"存在"。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关键词】触觉传感 触觉意象 触觉仿像 虚拟触觉交互 触觉“无意识”存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0YJA760059)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度985人文社科专项建设项目
【分类号】:J02
【正文快照】: 21世纪是触觉的时代,各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设施,如手机、电脑、自动柜员机、家用电器等,以及娱乐(游戏)、教育的媒介载体等等纷纷开始了“触觉革命”。移动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三网融合,催生了以触觉传感为特征的“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这意味着人类的感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陈思红;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6 张永刚;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石永泽;柏拉图的“神”[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杨永林;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艳;;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超市销售体系下的包装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4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宇;面向过程与历史的虚拟环境中产品装配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6 程成;虚拟环境人机交互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2年

7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赵沛林;古希腊戏剧与雅典政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艳;晚唐咏史诗[D];河北大学;2000年

3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冰;荣格原型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彭玲姣;精神分析文论视野中的简·奥斯丁[D];湘潭大学;2002年

8 黄廷富;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心理描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程捷;从《边城》到《长河》——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U

本文编号:395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95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