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6-03 00:13
  本论文主要从与“京派”密切相关的《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这些报刊杂志出发,集中阐述了它们在“京派”的生发、成长、壮大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各自所具有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930年,《骆驼草》在寂寥的北平诞生,它一开始就自觉地抵制着上海狂飙突进、风靡一时的普罗文学,鲜明地竖起了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大旗。在周作人等老“京派”作家特有的影响力下,《骆驼草》团结了北平一些崇尚自由主义的旧知识分子和与政治有隔阂的文学青年,以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守卫着这块文艺创作的绿洲,逐渐形成一个与上海文坛风气迥然相异的作家群和一种内敛式的文化生态。早期“京派”作家周作人等,他们所代表的文学传统,他们的审美趣味,使一批“京派”作家滋生出文化趋同心理。“京派”以后的几份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不仅包含了《骆驼草》的主要作家,同时它们还不同程度地继承了《骆驼草》纯文学的风貌。《骆驼草》和后来的“京派”刊物共同拥有“京派”最本质的文艺思想——对文学自由精神的呼吁,这种文艺思想也是伴随着“京派”成长的共系的精神内核。所以《骆驼草》是“京派”生发不可或缺的前期土壤。 《骆...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骆驼草》:“京派”生发的前期土壤
    第一节 创刊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文学风貌及其对“京派”的意义
第二章 《大公报》:历时最长的“京派”文学阵地
    第一节 基本概貌
    第二节 相聚的原因
    第三节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第四节 萧乾与《大公报·文艺》
第三章 《文学季刊》、《水星》:为“京派”开辟新的天地
    第一节 为共建新文学而来
    第二节 相互支持 硕果累累
第四章 《文学杂志》:“京派”最后的“精神后花园”
    第一节 办刊的原因
    第二节 宣扬“京派”文学观
    第三节 以“京派”作家、作品为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87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987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3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