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谈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

发布时间:2017-06-03 23:15

  本文关键词:谈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99世纪之交比较艺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2—3日在北京未名山庄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先生在回国休假期间接受邀请 ,到会与诸位代表就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交融等问题进行了交谈。本刊根据录音整理出对谈纪要 ,经李泽厚先生本人同意 ,予以发表 ,以飨广大读者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世纪之交 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 李泽厚 牟宗三 宋明理学 现代转换 古代文论 转换性
【分类号】:J0-03
【正文快照】: 李泽厚 :我不准备讲什么 ,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 ,很多朋友 ,10年没有见面了。我也好奇 ,想看看 ,现在的中国美学和艺术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我离开美学已经10年了 ,出版了《美学四讲》以后 ,就基本上没有再搞美学 ,不了解美学的情况。虽然我每年回国一次 ,但是毕竟出去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宽锋;;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2 韦林珍,钟海;析论牟宗三的中西文化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严军;;解释学:中西文化比较方法之探讨[J];哲学动态;1987年07期

4 石义斌;儒学传统的转化性创造——李泽厚新儒学思想述要[J];学术论坛;2000年04期

5 周炽成;“内圣外王”与“中体西用”:中西文化结合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1992年05期

6 吴忠民;;“西体中用”平议——求教于李泽厚先生[J];哲学动态;1988年01期

7 张文娟;世纪之交的反思与展望——1999世纪之交: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邓晓芒;文化的传授、学习和反思——略评杜维明的中西文化比较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李泽厚;刘绪源;;所有研究,环绕一个“同心圆”[J];上海文学;2011年03期

10 陈俊民;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建构断想[J];开放时代;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镇钰;;世纪之交建筑随想[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凌德祥;;世纪之交的中国修辞学[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李衍柱;;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相福庭;;文论转换: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陈宗懋;;迎接世纪之交的世界茶业[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衣俊卿;;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7 ;《世纪之交的上海审美文化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俊一;;中西文化模式的价值冲突与整合[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吕明灼;;宋庆龄与中西文化[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10 陈可冀;林求诚;;世纪之交的中西医结合科学[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理性看待全球化中的中西文化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姚万华(作者单位: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网络时代:中西文化整合的最佳期[N];新华日报;2001年

3 国季;“中西文化之旅”西班牙采访报道圆满结束[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珠海电视台 曾小武;莲花路与珠澳中西文化走廊[N];珠海特区报;2010年

5 陈卫平;写在《对话中西》丛书出版之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高旭东;中西文化流动与文学之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刘晓华;打造中西文化交流平台[N];大连日报;2006年

8 福时;中西文化相融的香港时装展[N];国际商报;2004年

9 白冰;周松波:在中西文化中构建商业“王朝”[N];经理日报;2007年

10 张友谊 王杰;关于中西文化的融通[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3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7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8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邱宏光;难以摆脱的思想之惑[D];武汉大学;2008年

10 树林;蒙古族藏文文论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红梅;杜维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长国;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理论及其前景[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8 柴淼;中西文化哲学比较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12年

9 曾婷;余英时论中国传统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谈世纪之交的中西文化和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419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c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