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比较《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发布时间:2017-07-17 14:10

  本文关键词: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比较《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译者主体性 忠实 创造性叛逆 《德伯家的苔丝》


【摘要】: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从最早的原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到译者主体的界定,是翻译史上的一大革新。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翻译研究者们所重视。另外,,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译本为分析对象,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苔丝》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并试图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探讨两个译本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背后原因。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着手,分析传统翻译思想中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观点,然后探索了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同时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文章从西方哲学对主体性的定义,到主体及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地位与身份,再到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和表现以及对作品的影响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作了论述。文章通过两种译本的对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苔丝》的两个译者进行了主体性分析。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从翻译选择、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格三个大的方面,对《苔丝》的两个译本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各译本异同及各自的特色。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有一定的归化倾向,他“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翻译思想在其译本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张先生借助于对原作深刻的解读和自己深厚的汉语功底,几近完美的再现了原作风格。特别是充分利用山东方言,使得译文更加具有创造性,也使原文的神韵得以再现。而孙先生的译文偏向异化,他忠实于原文,很多地方保留着“异国风味”。他在语言选择及句法结构的上与原文尽量保持一致,竭力保留原文次序。语言平实、直白,直译的较多。因此,对于文章中人物的对话的处理不够地道,不大符合人物的语言特色。然而,孙先生更注重细节的处理,语言的准确性上稍胜一筹。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忠实 创造性叛逆 《德伯家的苔丝》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6-8
  • 摘要8-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2-21
  • 2.1 Studie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12-18
  • 2.1.1 Abroad12-15
  • 2.1.2 At Home15-18
  • 2.2 Studies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21
  • Chapter Three Theory Framework21-26
  • 3.1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21
  • 3.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1-24
  • 3.2.1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21-22
  • 3.2.2 Translator22
  • 3.2.3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2-24
  • 3.3 Fidelity and Creative treason24
  • 3.4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of Tess24-26
  • Chapter Four An Introduction to Tess and the Translators26-30
  • 4.1 Thomas Hardy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6-27
  • 4.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omas Hardy26-27
  • 4.1.2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7
  • 4.2 The Two translators27-30
  • 4.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Zhang Guruo (1903-1999)27-28
  • 4.2.2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un Fali (1927-)28-30
  • Chapter Five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30-48
  • 5.1 Translation Choices30-37
  • 5.1.1 Zhang's Translation Choice30-31
  • 5.1.2 Sun's Translation Choices31
  • 5.1.3 The Influence on the Versions31-37
  • 5.2 The Culture Background and Awareness of the Translators37-45
  • 5.2.1 Language Appropriateness37-40
  • 5.2.2 Influence of the Dialect40-41
  • 5.2.3 Awareness of the Translator41-45
  • 5.3 The Translators' Own Styles45-4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8-50
  • 6.1 Mainly Conclusions48-49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49-50
  • Bibliography50-53
  • Acknowledgements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利红;;归化与异化之思考——评张谷若与孙法理先生的《苔丝》译本节选部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2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王琼;对文学翻译者创造性的重新定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王玉j;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年06期

5 金明;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8期

6 张谷若;Thomas Hardy and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7 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06期

9 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年03期

10 田德蓓;论译者的身份[J];中国翻译;200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璐;以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译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恕华;从《苔丝》的几个汉译本论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的接受[D];苏州大学;2007年

3 褚慧英;对《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3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53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