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沃与石墨一雄田园小说中的“英国性”与帝国主义
本文关键词:福斯特,,沃与石墨一雄田园小说中的“英国性”与帝国主义
【摘要】:本文以E.M.福斯特,伊夫林·沃和石黑一雄的三本作品为例,试析二十世纪英国田园题材小说中“英国性”的流变。上个世纪见证了大英帝国势力由盛转衰的过程,从爱德华时期(1900-1914)的顶点,到世纪中期帝国的式微,及至二战以后彻底的崩溃。帝国的衰亡直接影响了三个时期“英国性”的建构。纵观二十世纪的田园小说,有一个贯穿始末的倾向,就是作家执迷于描绘和美化英国的乡村。本研究主要探讨“英国性”和帝国盛衰之间的内在联系。 爱德华时期,宗主国英国的领土只占帝国版图一隅,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有高度的对外开放性,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典型地刻画了作者的“宗主国视野”。帝国的外延与异化特性驱使宗主国作家回归英国乡村寻求独特、稳固的“英国性”。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帝国势力日益衰弱,英国作家的视野也逐渐缩小,聚焦点从帝国转到英国本身。沃的《旧地重游》印证了这个时期整体文化氛围的变迁。重回“小英伦”,从帝国普世主义回归到狭隘的岛国主义,沃的小说以乡村宅邸为隐喻深刻剖析了帝国主义与“英国性”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盛世遗踪》则是世纪末对“英国性”的重新界定。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解构了以乡村宅邸、风景、管家与绅士为主要元素的“英国性”。其小说批判了撒切尔时代英国文艺界弥漫的怀旧情绪,是对“后帝国”时代“英国性”的最好阐释。
【关键词】:英国性 帝国主义 田园风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4;I0-0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2-3
- Abstract3-4
- 摘要4-6
- Introduction6-16
- Chapter One Analysis of Howards End: High Imperialism and Metropolitan Englishness16-36
- High Imperialism and Metropolitan Perception18-27
- "Placelessness" in the Metropolis27-30
- Englishness and Pastoral Utopia30-36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Brideshead Revisited: Imperial Contraction and "Small England"36-52
- Imperial Contraction and the Country House37-44
- Brideshead: Et in Acadia Ego44-50
- Paradise Lost50-52
-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The Remains of the Day: Post-colonial Nostalgia and Englishness52-65
- Imperial Landscape and Simulacrum54-57
-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Master and Butler57-65
- Conclusion65-69
- Bibliography69-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卉;姚振军;;《白牙》中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义[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2 区抴;吕爱晶;;菲利浦·拉金诗歌中的两性伦理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3 李秀清;;《普克山的帕克》中的帝国理想及“英国性”建构[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4 金冰;;英国庄园与亚马逊丛林——A.S.拜厄特对“英国性”的双重建构[J];外国文学;2009年06期
5 王卫新;;试论《长日留痕》中的服饰政治[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6 丹尼斯·德沃金;;斯图亚特·霍尔与英国马克思主义[J];学海;2011年01期
7 伊丽莎白·K·赫尔辛格;杨冰莹;;英国的土地与国家的表征[J];东方艺术;2010年23期
8 郭英涛;帝国的“朝圣者”——试析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男性主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洪霞;;在二元选择之间:当代英国文化模式解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黄咏梅;论废名田园小说的边缘倾向[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bdel-Rahim Mohamed Abdel-Rahim Alkordy;;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Nathan Glazer;;Dual Nationality: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or Harbinger of a Better World?[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3 加藤节;;后冷战世界中民主面临的考验(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4 Wolfram Manzenreiter;;次级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变化中的远东想象力(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Thomas Banchoff;;世界事务中的信仰与责任(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谢文庆;;殖民体制之后的东南亚:民族国家及其不同政见者(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Montserrat Guibernau;;族群与国家差异:加拿大、西班牙和英国(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Emily S.Rosenberg;;全球视野下的消费主义(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T.K.Oommen;;国家、主流宗教社群与宗教共存:来自印度的经验(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山胁直司;;世界政治的新发展与全球本土化公共哲学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贤华;英国性教育亮红灯[N];中国人口报;2002年
2 止庵(作家 学者);色变皆因谈性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刘非;人类必须加强对传染病的防范[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宋晓梦 通讯员 熊 英;青少年性教育 缘何这样难[N];光明日报;2002年
5 赖海榕;涉及民族关系的中英文词汇的再认识[N];学习时报;2011年
6 ;意大利庄园主的幸福生活[N];中国商报;2003年
7 眉睫;丰子恺的童话[N];文艺报;2005年
8 邸永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再认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何俊芳;俄语中的族类概念(上)[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胡岩;也谈涉及民族关系的中英文词汇[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霄垅;论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恐怖主义病理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陈夜雨;诺曼·梅勒:美国当代文学的思想苦寻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6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凤祥;阴阳经济: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D];法国滨海大学;2004年
9 刘启君;汤姆·沃尔夫小说世界中权力格局变迁下的个人地位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杰;福斯特,沃与石墨一雄田园小说中的“英国性”与帝国主义[D];复旦大学;2012年
2 陈月琴;一曲英国性的挽歌——论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Michelle Fan;[D];复旦大学;2012年
4 Eunice Ofori;[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董墨;男性统治下女性与自然的救赎[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蕾;《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民族主义叙事[D];安徽大学;2012年
7 谢健;加拿大民族身份的占卜[D];吉林大学;2011年
8 解友广;交融与联盟:鲁道夫·安纳亚在小说《保佑我吧,乌尔蒂玛》中的奇卡诺文化民族主义之路[D];南京大学;2012年
9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宏博;《使女的故事》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64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6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