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立文“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变革观
本文关键词:关于苏立文“冲击—反应”模式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变革观
【摘要】:英国学者苏立文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与变革的见证者,也是西方学界最早对之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他关于早期中国现代艺术的变革观,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盛行的"冲击—反应"论的运用。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各种现象是实存的,但当它成为一种史学叙述理论后,就带有了某些来自不同文化身份和学术立场的观念性色彩。苏立文在这种理论模式下对中国现代艺术变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进行了"剪裁",选定了那些艺术史料和风格探索更加符合"冲击—反应"框架,既易于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又不失对中国画家各种自我需求和风格选择的描述,进而"染上了一层相当个人化的底色"。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 苏立文 中国现代艺术 衰退观 万青力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史著作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相互制约的条件:首先它要能够提供出足够丰富而又充满内在关联的艺术史事件与材料;其次,确保这些关联合理性的基础不完全取决于事件与材料本身,而与撰述者所看重的历史结构与叙述理论密切相关。一般性的艺术史事件,只有被有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柯文;美国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新动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苏斌;贺美芳;;解读关野贞的中国建筑图像记录[J];中国文化遗产;2014年02期
2 王洪伟;;民国时期日本学界“南北宗”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1期
3 刘晓达;;中国早期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视觉表现变迁——以对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若干画像的解读作为中心[J];美术学报;2014年01期
4 王洪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对“南画”研究的贡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吴光辉;张凌云;;宫崎史学与科举评价——以《科举史》为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边凯;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3 傅玉娟;木下gb太郎日本文化论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珊珊;冈仓天心的中国考察和中国认识[D];厦门大学;2014年
2 黎颖;论城谷武男的沈从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解;美国“中国艺术史”的生产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李苏娟;战国时期楚漆器纹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
5 刘蕊;荆楚虎纹样的探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晨阳;;中国现代艺术现象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期
2 宋业岩;;中国现代艺术的审美观照[J];美与时代(中);2010年08期
3 殷双喜;转折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J];西北美术;1989年00期
4 冷林;多虑的中国现代艺术[J];美术;1989年06期
5 林;中国现代艺术学会在京举办迎春座谈会[J];美术;1996年04期
6 赵爽英;要有自己的“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趋势学术座谈会”侧记[J];中国艺术;2000年03期
7 贺万里;中国现代艺术:是否还有“前卫”?[J];文艺评论;2003年05期
8 张灏;由中国现代艺术所想到的几个问题[J];艺术交流;2003年01期
9 陈池瑜;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J];装饰;2004年11期
10 汪秀霞;"文化政策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筠;中国现代艺术市场价值开始突显[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耿联;谨防“现代艺术”恶搞中国形象[N];新华日报;2008年
3 陈云岗;填补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缺失[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筠;中国现代艺术市场价值凸显[N];市场报;2005年
5 张延风;中国现代艺术的“双子星座”[N];文汇报;2013年
6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赵嘉政;中国现代艺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N];光明日报;2010年
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池瑜;中国现代艺术的全景图[N];中华读书报;2014年
8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_g;70年洞见中国艺术与艺术家[N];深圳特区报;2013年
9 冯远;创造发展正大气象的中国现代艺术[N];文艺报;2001年
10 顾平;中国前卫艺术的全景展示[N];美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立安;丁方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双叶;“中国现代艺术”还是“现代中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肖丹;论星星美展的在场状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5 王澍;中国现代艺术自由之路[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罗嗣刚;玩世现实主义形成过程研究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9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59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