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想象与创造的艺术
本文关键词:作为想象与创造的艺术
【摘要】:艺术从来离不开想象与创造,通常我们以为艺术的想象和创造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是结合着某种情感,或者符合某种形式的。但我们说,艺术不是别的,艺术就是想象和创造,这是人类天性具有的能力,储存在人类这个物种的基因之中,在我们特有的心灵结构中运作。没有想象和创造,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它们既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人类缔造的整个文明社会和文化世界,都是在想象和创造中孕育和实现的;无论是知识、道德、器物的发明、制度的创生,一切文明的成果,一切文化的产物,都是在想象和创造的力量中诞生的。想象与创造是我们先天的财富,文化和教育则是后天的养料,当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在于认识人类本能,并发掘人类潜质,引导人性走向自由想象、无限创造的境界,便真正把握了人类进步的方式与方向。 艺术本质的问题在分析美学的质疑声中,好像逐渐从艺术哲学的核心退却到边缘,但其实我们从来不能离开对艺术本质的追寻,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弄清艺术是什么,如何存在,如何走向未来,就是在探究人何以为人,人如何存在,人类凭借什么通往未来。本文把想象和创造作为艺术的本质,首先通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挂一漏万地整理综合前人对艺术本质,以及对想象和创造的论述,诠释什么是想象力,什么是创造力,并指出二者之问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结合心理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和美学史,证明想象和创造是人类的本能,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思维方式。再次,立足于作为本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考察知识、道德等文明的产物是如何诞生的。最后指出人类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种种本能力量之上的,文明环境和文化教育,是为作为个体的人类天性发育提供养料的,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本能和天赋因材施教,方为教育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本质 想象 创造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1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21
- 一、选题背景:重审艺术的力量11-14
- 二、选题意义:再问艺术的本质14-16
- 三、篇章结构:从艺术本质到人的教育16-21
-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21-43
- 1.1 争论中的艺术概念和定义21-25
- 1.1.1 艺术概念:古代到现代的演变21-23
- 1.1.2 艺术定义:语言学的难题23-25
- 1.2 作为想象的艺术25-32
- 1.2.1 想象是意识的创造26-27
- 1.2.2 想象是表象的创造27-29
- 1.2.3 想象是心灵的创造29-32
- 1.3 作为创造的艺术32-37
- 1.3.1 从上帝的力量到人的力量32-33
- 1.3.2 创造是心灵的想象33-37
- 1.4 作为人类本质的艺术37-43
- 1.4.1 想象和创造不可分38-40
- 1.4.2 想象力并不神秘40-43
-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43-61
- 2.1 作为本能的艺术44-47
- 2.1.1 什么是本能44-45
- 2.1.2 什么是人类的本能45-47
- 2.2 人类的艺术本能47-55
- 2.2.1 艺术本能是一种心灵活动48-52
- 2.2.2 想象与感知、记忆的关系52-55
- 2.3 想象作为本能的人类学证明55-61
- 2.3.1 我们并不比原始人更聪明55-57
- 2.3.2 想象是最原始的思维形式57-61
- 第三章 艺术的本体61-77
- 3.1 艺术的本体:能力、过程、艺术品62-64
- 3.2 艺术的分类64-77
- 3.2.1 传统的艺术分类65-67
- 3.2.2 意象的分类67-77
- 第四章 艺术的意义77-92
- 4.1 想象的知识78-85
- 4.1.1 想象和创造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概念是如何产生的78-80
- 4.1.2 想象与创造告诉我们"什么因为什么?"——知识是如何产生的80-82
- 4.1.3 想象和创造告诉我们"什么该怎么办?"——经验是如何产生的82-85
- 4.2 想象的道德85-92
- 4.2.1 想象之外的本能85-87
- 4.2.2 道德的本能87-88
- 4.2.3 想象与道德88-92
- 第五章 艺术与教育92-111
- 5.1 教育与天赋93-99
- 5.1.1 天才和凡人:天赋的开掘基于个体兴趣93-96
- 5.1.2 专家和大众:天赋的发展囿于个人经验96-97
- 5.1.3 理解与交流:天赋的发挥需要共同语言97-99
- 5.2 教育能教会我们什么99-111
- 5.2.1 学习一点技法100-104
- 5.2.2 学习一点知识104-106
- 5.2.3 学习一点规则106-111
- 结语 走向艺术的教育111-115
- 参考书目115-117
- 致谢117-11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1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8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陶秀t,
本文编号:615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1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