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重复与意象

发布时间:2017-08-05 14:04

  本文关键词:重复与意象


  更多相关文章: 重复 意象 回忆 比喻 反讽


【摘要】:文学是一种重复,是回忆与沉思的结合。在文学作品中,得以重复的东西是一种意象,是一种与记忆中的物象十分相似又具有差异的情思。对于重复的研究源远流长,许多学者都致力于为重复寻找原型,而德勒兹的差异学说为重复研究重新开辟了一条生路。从差异的角度去看待重复中的相似,便能充分感受到文学重复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美妙感觉。本雅明的重复研究中提出“意象”这一概念,意象正是重复衍生而出的第三者,本文从意象入手,以回忆、比喻、反讽为例,分析文学中的重复现象。 重复是一种再现,它并非无中生有,而要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回忆这种重复形式与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勒兹对重复中的差异研究正是基于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观,那些重现的时光不是物理的时间,而是真实的时间。回忆式的重复在两次记忆的碰撞作用中诞生了时间意象,它掐住了物理时间的脉搏,想要夺取永恒的桂冠,然而它最终无法抵抗残酷的物理时间,深层自我臻于永恒,表层自我却受不住流逝的侵蚀。时间意象正是真实时间和物理时间、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搏斗的产物,因此深深打上了悲剧精神的烙印。 再现的重复中,有一类顺应原意的重复,比喻就是这样的重复。比喻是文学中最常见的、最基本的重复,比喻意象既不完全像本体,也不完全像喻体,而是从实中生虚的过程,是本体和喻体交互作用产生的第三者,是一场造梦的过程。比喻酿造出的总是幻境。在比喻这一意象产生的背后,有一种禁忌意识和逃避意识。比喻是一种以幻境回避真实的良好解放手段。诗歌和小说中多用比喻来达到一种对事实欲盖弥彰的效果。 同时,再现的重复中也有一种逆流而上、反用其意的重复,反讽正是这种典型。反讽处于外位的立场,同时也建立在重复双方进行对比的基础之上,是双方共同衍生出的特殊意象。反讽意象时而能够激起人们滑稽的笑容,时而能够让人产生深深的悲剧感,这也取决于观众是否将感情因素掺杂其间。
【关键词】:重复 意象 回忆 比喻 反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9
  • 第一章 意象的诞生9-19
  • 第一节 模仿与原型9-14
  • 第二节 差异与相似14-19
  • 第二章 回忆19-27
  • 第一节 时间意象19-23
  • 第二节 永恒与流逝23-27
  • 第三章 比喻27-34
  • 第一节 喻矢和喻的27-30
  • 第二节 幻境与现实30-34
  • 第四章 反讽34-40
  • 第一节 反讽意象34-37
  • 第二节 笑与哭37-40
  • 第五章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2-43
  • 致谢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嘉伟;丛国巍;;^褪枰庀筇轿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鞠红;论低调陈述的特征和社会心理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杨玲;柯扬茜;;英汉篇章结构直线型/螺旋型批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9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段晋丽;;医学典籍翻译中的“信”与“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龚奎林;;一个水做的宿命论者——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薛航;;神话传说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价值[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4 肖惠萍;;浅析博客标题语言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陆晓光;;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有情志有理想的学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晓秋;;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贾一心;;诗态:民族精神的个体呈现[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步少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吗?——再论温特建构主义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婷婷;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5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25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