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旅行
本文关键词: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旅行
【摘要】: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以其符号学矩阵在中国文论界享有盛名,但是中国文论家对矩阵的了解主要来自詹姆逊。因为詹姆逊在运用其符号学矩阵的时候已经做了相当大程度的改造,偏离了义素分析和结构主义的逻辑运算,而更多依赖直觉把握,使得对"价值"问题和价值观的冲突的分析变得过于简单化。也许我们在回归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自身的科学性之后,能够对意义和价值问题进行更加客观和精细的分析。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键词】: 符号学矩阵 义素 价值 格雷马斯 詹姆逊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中国文论界对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不可谓不熟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不少文学批评中用符号学矩阵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那个著名的矩阵图表出现在不少文论家的论文和著作中。但是,中国文论家们主要是通过詹姆逊的中介来理解符号学矩阵,而后者对此方法的运用也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一川;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一)——近四十年中国艺术主潮的修辞学阐释[J];文艺争鸣;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守金;论朦胧诗的终结[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王林晚;林玮;;从“安意如现象”看古典诗词的当代话语处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廖凯军;;《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胡继华;“会通”与“适变”——《文心雕龙》的艺术历史哲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杨丽新;古典、唯美、神秘的实验叙事——论须兰小说的叙事特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赵小虎;;中国形象的世纪末颠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王一川;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赵尕;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心宪;;经济转型期社会主义新人的价值取向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方锡球;;人文主义方法论与我国的“文艺复兴”[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3 欧阳小昱;;揭开女神的面纱——中国当代电影文学女性形象分析[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4 谭学纯;;百年回眸:一个诗学口号的修辞学批评[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5 杨俊蕾;;现代叙事危机中的古文论转化[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爱侠;右派形象与作家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7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娜;都市生存的理性沉思与人文化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杰;晚清诗人眼中的英国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凯军;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重建主流”呼声下的回响[D];暨南大学;2011年
7 赵晓;激活汉语言的灵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璇;诗意栖居的激情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乐;论严歌苓的本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晓燕;刘震云现实题材小说的诗学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晓芳;张艳敏;;基于叙述符号学的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开焱;角色结构与范畴再描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刘小妍;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J];法国研究;2003年01期
4 方汉泉;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7期
5 李振明;“故事性”研究及其两难处境[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王东亮;“结构不上街”的事故调查[J];读书;1998年07期
7 康建伟;;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韦遨宇;“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读罗兰·巴特《叙述分析导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9 张辉;论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张寅德;;叙事学略论[J];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Z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赖小燕;劳伦斯与张贤亮小说“创伤—拯救”叙事结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3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68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