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象的两大特征:滑移性与切身性——兼论意象性思维对于文化研究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论意象的两大特征:滑移性与切身性——兼论意象性思维对于文化研究的价值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意象的两大特征——滑移性与切身性,比较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擅胜与缺陷,指出意象性思维对于文化事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意象 滑移性 切身性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在西方,从柏拉图一直到康德、黑格尔都对于概念和范畴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关注,他们认为一个概念的界线是清晰的,或者说必须是、应该是清晰的。甚至连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对概念、范畴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范畴是离散性的,每个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也就是说,一个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桂生;“意象”三题[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2 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意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3 骆新泉;;画眉楼上愁登临——宋代女性楼意象词与男性闺音楼意象词比较[J];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陈仲义;;现代诗语新论:意象、非意象化、无意象之纠结[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5 陈兰香;意象化辞格探微[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6 罗立乾;“意象”的“出口转内销”与对《文心雕龙》研究的启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洪迪;诗的意象化与抽象化[J];诗探索;2000年Z2期
8 许宛春;庾信作品中的“树“意象[J];南都学坛;2002年05期
9 陈太胜;从意象化抒情到事件化抒情[J];诗探索;2002年Z1期
10 洛夫;诗的语言和意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鲁功洲;;不可忽视意象在创作中的核心作用[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2 曹旭;文志华;;“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以《文心雕龙》为例[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3 姚国建;;知性的塑形——论郑敏诗歌的意象化与结构形态[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4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表现新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泱;意象的魅力[N];文艺报;2007年
2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罗振亚;在持续的生命追问背后[N];光明日报;2013年
3 罗振亚;具有方向感的情思书写[N];文艺报;2011年
4 曾凡华;寻觅精神的家园[N];文艺报;2001年
5 李遇春;沉默的力量[N];文艺报;2011年
6 石长顺 柴巧霞;“中部支点”的意象化表达与艺术灵光[N];光明日报;2012年
7 李星;传奇与现实[N];文艺报;2010年
8 曾凡华;寻觅精神的家园[N];解放军报;2001年
9 舒羽;王晓黎的筑梦空间[N];美术报;2011年
10 黄南珊;清代文论视界中的艺术理性[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仓;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大萍;京味文学中的胡同意象及胡同文化[D];吉林大学;2011年
2 汤进峰;解读中国当代油画意象特征[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3 高君渡;论太阳意象在中国当代新诗中的流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颜彦;远行与回归:二十世纪上半叶新诗中土的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晓坤;美在意象[D];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
6 吴霞;论萧红小说的意象化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婉祺;文化诗学视域中的中日“落花”意象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丹鹃;论唐诗中的牡丹意象[D];华侨大学;2008年
9 刘枫;试论舞台意象在戏剧创作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潘晓颖;林和靖意象在日本文化中的流播与变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1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0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