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18:20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泽东诗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视域融合 未定点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它以其壮阔恢弘的阳刚美、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雅俗共赏的语言和发人深思的哲理性,成就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和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到目前为止,毛泽东诗词已被国内外的不同学者和翻译家译成多种语言、多个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尤以英译版本为多。本研究选取了1976年外文出版社的译本(俗称官方译本)、湖南师大出版社赵甄陶的译本、江苏教育出版社黄龙的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许渊冲的译本以及北大出版社辜正坤的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文化因素、意象、修辞手法及韵律的传译对毛泽东诗词的以上五个英译版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以期探索能向国外读者传神表现毛泽东诗词美的有效理论。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视点。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德国,其主要创始人是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的主要历史渊源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和以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的诞生,使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肯定了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姚斯认为,作家创作时必须预见读者的“期待视野”,预先考虑作品能否吸引读者,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并最终在接受过程中,作品和读者通过对话达到统一,也就是“视域融合”。伊瑟尔则认为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结构,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其意象结构中总是存在着很多“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召唤结构”,促使接受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理想和知识结构也即“期待视野”去填补,这一填补过程也就是“具体化”的过程。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本研究以大量毛诗英译的实例,在五个译本间进行了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其中第三章主要从文化因素和意象入手,比较了五个译本对典故、色彩词和数词及宏大意象和动态意象的翻译。第四章从修辞手法和韵律入手,在修辞手法的处理上,着重比较了各译本对比较、夸张、双关和叠词的翻译;在韵律的处理上,比较了各译本对尾韵、内韵和头韵的翻译。 接受美学的观点为毛泽东诗词不同英译版本的出现提供了理据:在译本出现前,译者就是原作的读者,对原作中的“未定点”和“空白”有独特的具体化方式。同时,接受美学的观点也带来了一个重要启示:翻译的过程即是一个二度“视域融合”的过程。因为译者不仅仅是读者,也是毛泽东诗词译文的创作者。译者必须以原作为依据,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原作的世界,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先在知识去分析、解读原作,挖掘原作的深层含义,直到达到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而翻译的目的最终是要给读者阅读,为了使译文更传神和更好地被接受,译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心理以及译文读者与译作的视域融合问题。 每一篇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召唤结构”,毛诗也不例外。针对原诗中的“未定点”(意义空白),译者在进行填补和使文本意义具体化的过程中,也需要给译文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以鼓励读者能动地参与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视域融合 未定点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9
- 1.1 Studie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12-16
- 1.2 Studies of Mao’s poetry: a historical overview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16-26
- 1.2.1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of Mao’s poetry17-19
- 1.2.2 Distinctive Esthetic Features of Mao’s Poetry19-24
- 1.2.3 Application of RA to the translation of Mao’s poetry24-26
- 1.3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6-29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29-43
- 2.1 Theoretical roots29-31
- 2.2 Core concepts31-39
- 2.2.1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and fusion of horizons31-34
- 2.2.2 Place of Indeterminacy and its concretization34-36
- 2.2.3 Appealing structure36-37
- 2.2.4 Reader’s role and status in reading37-39
- 2.3 Translation: result of two fusions of horizons39-43
- Chapter Three The Handling of Culture Factors and Images from the View of RA43-59
- 3.1 The handling of cultural factors43-52
- 3.1.1 Allusions43-47
- 3.1.2 Numerals47-50
- 3.1.3 Color words50-52
- 3.2 The handling of images52-59
- 3.2.1 Grand and imposing images53-55
- 3.2.2 Dynamic images55-59
- Chapter Four The Handling of Rhetorical Devices and Rhymes59-77
- 4.1 The handling of rhetorical devices59-70
- 4.1.1 Similes and metaphors59-63
- 4.1.2 Hyperboles63-66
- 4.1.3 Puns66-67
- 4.1.4 Repetitive words67-70
- 4.2 The handling of Rhymes70-77
- 4.2.1 End Rhymes71-73
- 4.2.2 Internal Rhymes73-74
- 4.2.3 Alliteration74-7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7-80
- 5.1 Significant findings of the study77-78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78-80
- Bibliography80-83
- 论文摘要83-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务刚;;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仝亚辉;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3 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俞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叠词及其英译[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5 吕俊;具体化原则与文学翻译[J];外语研究;1994年01期
6 陶友兰;;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7 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许钧;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9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看译者的双重身份[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2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0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