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媒介在文学存在方式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7-08-19 18:40

  本文关键词:媒介在文学存在方式中的地位


  更多相关文章: 媒介 文学存在方式 地位 文学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介传播问题已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问题,一切文明和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介。文学的作品符号媒介不能离开传播媒介而独立存在,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构成文学存在本身,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把文学当成一个纯粹的先天存在而把媒介仅仅当作一个载体,以前的文学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当今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场活动,当今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明显认识到媒介对文学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但是我们却先天的不予以理睬,这样难以真正的认识文学的活动和阅读情况,难以认识人类的精神审美如何建构和存在。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应该有一时代之文学理论,媒介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或未来都将是文学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就能产生某种审美信息,媒介制约人的感知方式,而且制约整个文学的活动过程,直接影响文学的性质或本质。 本文论述分为五章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当代媒介的作用以及文字阅读现实,这些使得我们反思文学理论以及文学研究。第二章论述媒介意义,论述“媒介即是讯息”介绍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认识媒介不知简单的载体,媒介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每一种媒介都是以另一种媒介为内容的。论述文学媒介的分类,分为文学符号媒介和传播媒介,我们媒介对文学存在方式的影响研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三章开始论述文学存在方式中的媒介因素,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的六种传播方式即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手抄、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来分析这些传播媒介如何构成文学的知觉形式和传达形式,成为文学写作和接收的感知途径。体语传播带来的是仪式巫术文学繁荣,口语传播带来的是古希腊史诗和各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的繁荣,文字—手抄传播是人类走上“纸路”带来的是文人诗的繁荣,印刷传播带来的是小说、戏剧的空前繁荣,电子媒介使远古流行的声音,图像得以恢复,网络传播真正使每个人成为部落中的一员,网络文学可以自由的书写自己的身体,自由发表政见。马克思说艺术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古希腊史诗的高度我们现在是不可企及的,每一种媒介带来的文学或人类的生命灌注都是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因此媒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生命与时间记录方式不同。第四章论述知识范式的改变与文学研究的前景,着重讨论既然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性的魅力,随着工业专业化社会向服务性人性化社会转变,知识开始在转型,对媒介的认识应该更人性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学更符合人类人性发展和文学研究的现实,还会对语言和图像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客观分析语言的概括性和经济性,图像的形象性和原始性。提出多元化媒介文学的研究前景。 最后一章提出我的结论,文学是一种精神信仰,文学是个体生命和集体存在(大集体和小集体)的调和,人有选择文学符号、传播媒介、文学存在方式的必然性和自由客观性。媒介离不开人的选择,媒介是人的选择的延伸,媒介对人的感知模式、对文学存在方式的影响会在人类的理性掌控之中,因此媒介对文学存在方式的影响是外表的,文学的精神仍然而且必然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因此提出多元媒介的文学研究,以更好地参透文学精神,推动文学的多元发展,服务个体生命,也服务于集体社会。
【关键词】:媒介 文学存在方式 地位 文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G2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2
  • 2 媒介意义12-17
  • 2.1 媒介即是讯息12-15
  • 2.2 文学符号媒介与传播媒介15-17
  • 3 文学存在方式中的媒介因素17-37
  • 3.1 体语传播阶段——姿体喉咙吆喝传播18-19
  • 3.2 口语传播阶段——口耳背诵传播19-20
  • 3.3 文字——手抄传播阶段20-23
  • 3.3.1 龟甲兽骨、青铜器等媒介20-22
  • 3.3.2 造纸术22-23
  • 3.4 印刷传播阶段——古登堡印刷技术23-25
  • 3.5 电子传播阶段25-32
  • 3.5.1 广播的无线电技术25-27
  • 3.5.2 电影制作技术27-29
  • 3.5.3 电视技术29-31
  • 3.5.4 手机通信技术31-32
  • 3.6 网络传播阶段32-37
  • 3.6.1 计算机比特技术32-34
  • 3.6.2 超链接技术34-35
  • 3.6.3 Internet ,Web 2.0 技术35-37
  • 4 知识范式的改变与文学研究前景37-41
  • 4.1 “语言转向”到“图像转向”38-39
  • 4.2 多元媒介的文学研究39-41
  • 5 结论:多元媒介文学研究41-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家亮;;媒介美学理论探讨[J];齐鲁艺苑;2010年05期

2 蔡锦瑜;叶铁桥;;《庄子》的传播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春媚;;试论麦克卢汉对本雅明媒介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作家;2008年18期

4 孙洪伟;;中国设计艺术思想新论——麦克卢汉视角下的中国三代青铜器[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涂玉洁;;以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为视角分析《对话》[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6 毛炳汉;兼顾学术性和文学性——《六朝如梦鸟空啼》印象[J];理论与创作;2001年04期

7 张涛;叶君远;;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J];河北学刊;2006年01期

8 毕绪龙;;“纯文学”讨论迷思[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熊婷婷;;从戏剧性看戏剧翻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贾永雄;;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源探析[J];理论导刊;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2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4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5 姜媛;;电视节目叙事的文学性植入与文学精神的消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冯建三;;开或关,,这是个问题: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成军;;书信与书信文学之理论问题[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朱辉军;就是音乐剧,也要注重文学性[N];文艺报;2010年

4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5 赵强;突出童书文学性是出版人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蕾;热闹背后看“门道”[N];光明日报;2010年

7 胡平;文学与影视关系如何重构[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慧;打捞浙江文学记忆[N];浙江日报;2011年

9 韩小蕙;在文学的门里和门外[N];文艺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喻乐;只见富豪,不见文学?[N];湘潭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洁;传播技术与共同体:文化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年

5 范龙;媒介的直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9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平仁;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2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凯;媒介在文学存在方式中的地位[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孟祥春;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D];西北大学;2010年

5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8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高志明;《史记》的文学语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02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02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7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