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发布时间:2017-08-22 07:03

  本文关键词: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更多相关文章: 俄狄浦斯情结 理论发展 文艺批评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文艺学领域,它更是一直被关注。然而,国内外迄今少见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系统总结与分析,而且,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焦点问题,如含义、应用等方面,学界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论文从文艺学研究视角出发,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理论发展、相关论争和应用做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作为文艺作品的主题、文艺创作的心理动势和文艺欣赏的情感共鸣,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艺学价值。对其内涵、价值的深刻理解有必要建立在对俄狄浦斯情结及其相关理论全面的认知基础上,包括对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说、力必多和幼儿性欲等多方面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弗洛伊德本人也正是通过不断建构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才使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同时,学界针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讨论和质疑也不容忽视。总的来看,批评者论争的核心聚焦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对社会因素的脱离,如,针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合理性、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适性、俄狄浦斯情结的泛性色彩和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权意识等方面的讨论。批评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以生物学为基础,导致文化、环境、家庭、个人经历等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影响被忽视了。然而,尽管遭受了众多非议,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却一直是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难以回避的话题,在众多学科研究和拓展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类深层心理和童年经验的深度挖掘使之在文艺批评领域较其他文艺批评理论更具优势。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启发下,不仅许多经典文艺作品得到了重释,相当多的新的文艺作品不断被批评家纳入这一理论的观照之下。总之,因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解读文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文艺批评得以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诚然,学界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却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基础理论研究深度相对不够和文艺批评对象相对集中、涉及面较窄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外学者的成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分析,之所以产生这种弱势局面,原因在于:一方面,与在西方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不同,弗洛伊德思想被中国学界积极关注仅有三十几年,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受五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国内一些学者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认知难免会出现偏差,尤其在对性的问题上需要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由此可见,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延展性。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理论发展 文艺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14-33
  • 第一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及其内涵14-22
  •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14-20
  •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20-22
  • 第二节 文艺活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22-33
  • 一、作为文艺作品的主题23-26
  • 二、作为文艺创作的心理动势26-30
  • 三、作为文艺欣赏的情感共鸣30-33
  • 第二章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论争33-64
  • 第一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合理性33-44
  • 一、人类自由意志的彰显34-35
  • 二、模仿欲望下的替罪羊35-38
  • 三、焦虑与神经症需要38-41
  • 四、对父权的反抗41-44
  •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适性44-51
  • 第三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泛性色彩51-55
  • 第四节 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权意识55-64
  • 第三章 俄狄浦斯情结与文艺批评64-74
  • 第一节 经典作品重释64-66
  • 第二节 创作心理深析66-74
  •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 附录82
  •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2
  • 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克;“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2 王毅;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隋少杰;;弗洛伊德思想对女性主义的启示——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性别”阐释[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4 陈达;;恋母情结——以弗洛伊德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玉红;;论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杨倩;发展中的精神分析学——从荣格、霍妮到拉康[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刘心力;从《孔雀东南飞》到《寒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赵连元;中西奥狄浦斯情结之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德煜;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复仇主题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晓瑜;论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D];郑州大学;2002年

2 魏娟;新时期以来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本土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韦岩鹰;勒内·吉拉尔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华;阅读俄狄浦斯情结[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17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17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