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西厢记》两个英译本隐喻翻译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关联理论视角下《西厢记》两个英译本隐喻翻译的对比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层面转向了认知层面。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We Live By一书中从本质上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并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的过程。同一时代,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从认知方面解释了交际的本质。他们指出隐喻是交际的一种,并从语用方面阐释了隐喻的理解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个受关联原则支配的明示—推理过程。在交际的过程中,作为明示—推理的隐喻理解是读者在始源域认知语境和目标域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同时,关联翻译理论学家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源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两次明示—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能否达到最佳关联。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国人的语言倾向于内隐含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语言凝练含蓄,修辞丰富,典故颇多,尤其是在人物的对白中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形成一定的障碍,至今极少有学者涉足研究。 本论文基于国外学者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收集并整理了《西厢记》中181条含有概念隐喻的句子。并根据每个隐喻的所属范畴,将它们分成五大类:植物隐喻、动物隐喻、无生命事物隐喻、颜色隐喻以及方位隐喻。根据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对比分析了68例概念隐喻的两个英译本,并指出哪个译本达到了最佳关联。本文所选用的是许渊冲2008年的译本和Stephen West和Wilt L.Idema1995年的合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隐喻翻译的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许译本和SW译本总体上都采用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但前者为了追求“三美”、“三之”和“三化”,在使用两类翻译策略时无轻重多寡之分,尤其是直译和解释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比较均衡;后者为了更加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而偏向于使用直接翻译,其中直译的手法占了所有翻译策略的一半以上。根据关联理论对两译本的对比分析,许译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达到最佳关联,然而却失去了原文中的隐喻意象;而SW主要采用的直译以及直译加注脚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无法使译本达到最佳关联,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译本的隐喻意象。本论文指出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在翻译高文化负载隐喻时,Sw所采用的意译加注脚的翻译方法可以弥补直译和意译的不足之处。 本论文由六部分构成。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联理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隐喻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西厢记》研究综述。 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分析了《西厢记》中的五大概念隐喻,并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许渊冲和Stephen和Wilt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本章共分五大部分:植物隐喻部分、动物隐喻部分、无生命事物隐喻部分、颜色隐喻部分和方位隐喻部分。每部分根据各个目标域的特点对其进行详细归类。本章将对各类隐喻进行详细解析,并运用关联理论对比分析两译本优劣。 第五章总结了两译本在处理隐喻时采取的翻译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总结两译本翻译方法的相似与不同,探讨其原因。归纳隐喻翻译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第六章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以及启示和不足。 总之,本论文探讨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如何分析并翻译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中的概念隐喻,为以后的中国古典戏剧翻译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西厢记》 关联理论 隐喻翻译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5-8
- 摘要8-12
- 1. Introduction12-16
- 1.1 Purpose of the Study13-14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
- 1.3 Research Questions14-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39
- 2.1 Relevance Theory Research in West and in China16-27
- 2.1.1 Relevance Theory Research in West16-21
- 2.1.2 Relevance Theory Approach on Translation in West21-23
- 2.1.3 Relevance Theory Research in China23-25
- 2.1.4 Relevance Theory Approach on Translation in China25-27
- 2.2 Metaphor Research in West and in China27-35
- 2.2.1 Metaphor Research in West27-32
- 2.2.2 Metaphor Research in China32-35
- 2.3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Xi Xiang Ji in West and in China35-39
- 2.3.1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Xi Xiang Ji in West35-36
- 2.3.2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Xi Xiang Ji in China36-39
- 3.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39-42
- 3.1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Xi Xiang Ji39-40
- 3.1.1 Xu Yuanchong's Version39-40
- 3.1.2 Stephen & Wilt's Version40
- 3.2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40-42
- 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XiXiang 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42-95
- 4.1 Plant Metaphors43-53
- 4.1.1 HUMAN IS PLANT43-50
- 4.1.2 INANIMATE OBJECT IS PLANT50-52
- 4.1.3 ABSTRACT OBJECT IS PLANT52-53
- 4.2 Animal Metaphors53-68
- 4.2.1 HUMAN IS ANIMAL54-63
- 4.2.2 INANIMATE OBJECT IS ANIMAL63-66
- 4.2.3 ABSTRACT OBJECT IS ANIMAL66-68
- 4.3 Inanimate Object Metaphors68-77
- 4.3.1 HUMAN IS INANIMATE OBJECT68-74
- 4.3.2 INANIMATE OBJECT IS INANIMATE OBJECT74-75
- 4.3.3 ABSTRACT OBJECT IS INANIMATE OBJECT75-77
- 4.4 Color Metaphors77-87
- 4.4.1 Red Metaphor77-81
- 4.4.2 White Metaphor81-85
- 4.4.3 Yellow Metaphor85-87
- 4.5 Spatial Metaphors87-95
- 4.5.1 Up-Down Metaphor88-92
- 4.5.2 Front-Back Metaphor92-95
- 5.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wo English Versions95-107
- 5.1 Methods Adopted by Xu Yuanchong95-100
- 5.2 Methods Adopted by Stephen and Wilt100-103
- 5.3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betwee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103-105
- 5.4 Summary105-107
- 6. Conclusion107-109
- 6.1 Major Findings107-108
- 6.2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108-109
- Bibliography109-11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3-114
- Acknowledgements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琼;;关联理论与广告隐喻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1年06期
2 邓海涛;;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隐含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丁芳芳;;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林瑞娟;;关联理论视角中的隐喻翻译[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2期
5 王天媛;;关联理论视角下法语隐喻的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孟志刚;从关联理论看对等原则的局限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宋德生;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8 高启香;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邱志华;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10 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雨;;从关联理论看英语影视字幕汉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曦;;寻求听力理解中的最佳相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朱犁,
本文编号:717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1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