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
【摘要】:英国的传播学家费瑟斯通最早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见底,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日常生活审美化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这一论断无疑引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什么又是日常生活化被学术界拿来作为新的课题进行研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城市化生活中的事物被绘画、临摹等技术手段附上了光鲜亮丽的外表,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人们沉浸在美的海洋里。然而,这只是用最简单的技术手段展现的世俗的美的世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原则被商品化,与美的表象最为整体进行了论断。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国和西方在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的资料分析中,尝试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估,从而使我们中国的美学原则能够摒弃世俗的利益,找寻自己的文化之根。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起源、主要著作及核心观点,简要分析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重新解决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章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梳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在20世纪中西方刮起的热潮,分析20世纪中西方热潮的不同点,总结其进步意义与不足,同时分析在新时期中国美学批评的视角,,包括各流派的研究特色。从第二章开始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的观点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的现象、前景进行全方位地论述,概括总结其呈现的特征,并试着对“超美学”论点的产生进行研究。第三章论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并运用批判的角度对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进行学科反思,立足于本国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构,寻找传统与现代中的契合点。最后简要总结“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色以及得失。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系统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第一章 东西理论碰撞中的接纳与抛弃7-18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西方的缘起与发展7-9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引入与生发9-18
- 1 、20 世纪西方审美化思潮9-13
- 2 、新时期中国美学批评的视角13-14
- 3 、论争中的主要问题14-18
- 第二章 美学的新图景18-25
- 一、 审美化过程的现象与前景18-23
- 二、 超美学的重新审视23-25
- 第三章 作为一种文化责任的双重反思与重构25-34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文化和文学层面的影响25-27
- 二、 中国文化境遇中的现代性反思27-31
-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全球时代的重新诠释31-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7-38
- 致谢3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10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璇;;上海市中产阶层化文化影响下的空间重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杨双;;汉画像“乐舞百戏”图中“狂欢化”的文化解读[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耿蕾;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0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4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