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
【摘要】:每个时代都会孕育出一批特立独行的人,他们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20世纪中期的美国和日本,社会形态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美国青年聚集在纽约,尝试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讨论哲学、宗教,从事文学创作,这个群体被称作“the Beat Generation”,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以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为代表。大洋彼岸的日本,怀疑权威乃至表示反抗,肆无忌惮地表现颓废的作家也相继登场了,他们的出现不仅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也适应了战后许多日本人试图找寻新的精神出路的思想情绪。主要作家有太宰治、坂口安吾为代表的无赖派、石原慎太郎的“太阳族”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因为一些原因,在中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的这些作家都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并理解,人们大多停留在这些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离经叛道、颓废堕落和另类生活,却没有深切的关注产生这些行为的实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世界上有太多东西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本文试图对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太宰治、大江健三郎等作家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文学的比较,到心理学的深层探析,再追溯到社会文化的差异研究,使人们在此基础上对两国文学有现代性认识,也希望此文能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大体分为七部分。首先,绪论中介绍了我国对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日本作家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比较研究的基础。第一章,,对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日本作家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简要说明:“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都是二战之后的历史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作家。第二章,简述了“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文学的发展,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包括:堕落式反叛、追求自由与人性、反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第三章,从主动挑战与被动反映、性领域的探索之路和文学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分析了“垮掉的一代”和太宰治等作家文学的差异。第四章,阐述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说明“生命冲动受到抑制和社会精神体系的坍塌”是这两国文学产生的心理根源。第五章,通过文学分析文学背后体现出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可以概括为: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日本的集团主义;美国人的乐观自信与日本人的自卑情绪;美国的积极主动与日本的被动接受三个大方面。最后,概括说明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太宰治等作家 文学 心理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1 产生背景10-13
- 1.1 “垮掉的一代”之产生背景10-11
- 1.2 太宰治等作家之产生背景11-13
- 2 “垮掉的一代”与太宰治等作家之共性比较13-22
- 2.1 堕落式的反叛13-16
- 2.2 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16-18
- 2.3 反传统的文学形式18-19
- 2.4 反英雄的人物19-22
- 3 “垮掉的一代”与太宰治等作家之差异比较22-28
- 3.1 主动挑战与被动反映22-23
- 3.2 性领域的探索之路23-25
- 3.3 文学的最终归宿25-28
- 4 “垮掉的一代”与太宰治等作家文学共性之心理溯源28-32
- 4.1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28
- 4.2 文学的心理层面分析28-32
- 5 “垮掉的一代”与太宰治等作家文学差异之文化思考32-38
- 5.1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的碰撞32-34
- 5.2 乐观自信与自卑情绪的冲突34-36
- 5.3 主动追求与被动接受的相悖36-38
- 结束语38-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瑞;;太宰治和他的晚期创作[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王继军;;须知人间有绝境——读太宰治[J];学习博览;2010年10期
3 叶舒宪;;斜阳下的痛苦——评太宰治的《斜阳》[J];日本研究;1988年02期
4 沈瑶;;自我解体的焦虑与救赎——以太宰治的自杀为视点[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5 白晓煌;;太宰治与他的文学再评价[J];博览群书;1999年03期
6 川村凑 ,董炳月;《惜别》论——“大东亚之和睦”的幻影[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7期
7 孙维才;;自我否定与生存的软弱性——评析太宰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牛伟;;从《奔跑吧,梅洛斯》中解读太宰治的绝望感[J];青年文学家;2009年21期
9 张蕾;;堕落天使——「太宰治」[J];日语知识;2008年08期
10 王启元;日本短篇小说《清贫谭》与《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千变万化的“投法”日本作家中的书信高手[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郭沫若;菲戈;;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吕元明;;郭沫若的初期诗歌与日本和歌、俳谐及新体诗[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4 王先科;;试析《默市》中对“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小慧;;不伦哀歌——浅析《失乐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戈宝权;;郭沫若与外国文学[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7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袁琛;;重视和关怀文艺工作的江政委[A];江渭清纪念文集[C];2005年
10 张敬学;;发挥中学图书馆在新课改中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相乐;被历史伤痕“谋杀”的太宰治[N];华夏时报;2011年
2 李长声;太宰治的樱桃[N];东方早报;2011年
3 孙郁;“最初的文明患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记者 朱侠;《扫除力》系列图书 将陆续与读者见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董炳月;《惜别》与“太宰鲁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邹波;旅美日本作家水村美苗[N];文学报;2004年
7 记者 陈莉;日本作家立松和平来盘观光考察[N];盘锦日报;2007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赵洪杰 张胜波 王辉;“地乱了,心却不乱”[N];南方日报;2011年
9 郑国友;作家,歇歇再写吧[N];文艺报;2006年
10 陈喜儒;与日本作家把酒论文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晓悦;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太宰治等作家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王秋君;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蓝春敏;论太宰治的女性独白体[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秀梅;太宰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王建升;试论太宰治文学中“恍惚与不安”的情结[D];外交学院;2011年
6 李彦霞;试论“母亲”对太宰治的影响[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李现凤;太宰治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解惠杰;对太宰文学与其自杀的考察[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9 高丽;太宰治的女性观[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沈瑶;败北的自我陶醉者[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3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5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