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属性与担当
本文关键词:美术馆的属性与担当
更多相关文章: 艺术审美 文化生活 文博 博物馆建设 社会经济 社会服务 权力因素 当代中国文化 文化资产 公益性文化
【摘要】:正中国社会在进入20世纪晚期和本世纪初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民主意识的提升,并随着国民教育及公益事业的渐趋普及和推广,作为公民共享的社会资源、获取艺术审美体验及多种知识和资讯的重要平台——美术馆(及艺术、文博和科学等类型的博物馆)——迎来了一个属于它的光鲜而纷繁的时代。在美术馆事业加速发展的时代,公民大众对于美术馆的职能和品格产生了多维度的思量与期望,对于自身的文化权益也有着不同以往的认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关键词】: 艺术审美;文化生活;文博;博物馆建设;社会经济;社会服务;权力因素;当代中国文化;文化资产;公益性文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ZX070《中国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研究》的阶段论文
【分类号】:J124
【正文快照】: 中国社会在进人20世纪晚期和本世纪初期以来,由于社受到商业化和权力因素的干扰,致使许多并不具有较高艺术价会经济和民主意识的提升,并随着国民教育及公益事业的渐值和文化品位的展项得以“登堂人室”,而一些优秀的艺术展趋普及和推广,作为公民共享的社会资源、获取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对科学技术介入下艺术审美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6年11期
2 司徒慧明;;关于艺术审美的大众性与个性[J];河南科技;2008年08期
3 周玫;;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4 黄桂娥;;郑板桥的艺术思想[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5 ;不应提倡文艺的“非社会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4期
6 张军华;意境境界美学现代化[J];南方文坛;1996年05期
7 白玉;;论文学学习者的多维视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苏上舟;;谁当裁判——谈艺术审美评判标准的群体差异[J];艺苑;2006年04期
9 王奎永;;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看道德与艺术的关系[J];美术观察;2006年04期
10 张中华;;大学生艺术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提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居华;;关于建立艺术情象学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林宝全;;人类文艺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论以人民为主体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美学意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程宏宇;;南通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建设[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8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益;;网络艺术审美特性探微[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科学松鼠会成员、遗传学硕士 游识猷;他比她,更艺术?[N];东方早报;2011年
3 王英琦;重构人类诗意的家园[N];人民日报;2007年
4 苏妮娜;主旋律:精神诉求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变奏[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邢建昌;美是艺术的法则吗?[N];文艺报;2004年
6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7 龙翔;文学需要责任和使命[N];新华日报;2004年
8 杨频;老师的门,弟子的“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王繁;统计学能否替代艺术审美?[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丹丹;网络文化与当代艺术审美[D];暨南大学;2004年
2 刘天召;宗白华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寇谡燕;走向艺术审美接受心理[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吕佳静;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教育功能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花佳艺;文革美术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转换性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司尚林;中国当代艺术道德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万东亮;艺术应当求真[D];南昌大学;2012年
10 支云杰;“祛魅”与“复魅”:阿多诺艺术形式问题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4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5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