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

发布时间:2017-08-31 05:23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长生殿 昆曲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汉英修辞习惯和汉英文化差异两方面探求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长生殿》英译本的特色与得失。囿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无法将昆曲的曲牌特色传递到译文中。虽译入语有相对应的修辞习惯,但是由于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译者无法实现对源语的修辞习惯的对等翻译,而只是进行了近似翻译,尽可能地塑造与源语修辞习惯相同的艺术效果,使得目的语读者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长生殿》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对书名、人名、地名以及人称代词的翻译中,译者并非寻求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着力挖掘其内在所指,再以自己的理解将其内涵再现给读者,力求扫清读者的阅读障碍。然而,译者对含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译释用力不均,使得目的语读者对一些名称典故的理解模糊甚至产生误解。但总体上来说,译者已经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功能对等,即实现了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对译文的理解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字的理解的最大程度上的对等。同时本文认为,译者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应该融入更加细致精准的解释,以易于读者的理解。
【关键词】:长生殿 昆曲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Contents6-8
  • Chapter On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ang Sheng Dian8-16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ang Sheng Dian(《长生殿》)8-10
  • 1.1.1 The Main Contents of Chang Sheng Dian8-9
  • 1.1.2 Features:Structural,Mythological,Linguistic,and Stylistic Aspects9-10
  • 1.2 Researches on Chang Sheng Dian10-12
  • 1.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nd Their Translation of Chang Sheng Dian12-13
  • 1.4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of Chang Sheng Dian13-14
  • 1.5 Purpose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14-16
  • Chapter Two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ang Sheng Dian16-30
  • 2.1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ang Sheng Dian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6-19
  • 2.2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e of Speech19-30
  • 2.2.1 Chinese Couplets19-23
  • 2.2.2 Rhyme23-24
  • 2.2.3 Repetition24-30
  • Chapter Three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ang Sheng Dian30-48
  • 3.1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31-45
  • 3.1.1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Music and Books31-37
  • 3.1.2 The Translation of Place Names37-41
  • 3.1.3 The Translation of People's Names41-43
  • 3.1.4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Pronouns43-45
  • 3.2 The Translation of Numbers45-48
  • 3.2.1 The Translation of "Yi(一)"45-46
  • 3.2.2 The Translation of "Qian(千)","Wan(万)"and the like46-48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48-50
  • References50-5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4-56
  • Acknowledgements56-58
  • 个人简历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季英;;《汉宫秋》与《长生殿》的历史巧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2 蒋德均;《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赵山林;;“专写钗盒情缘”——《长生殿》怎样写“情”[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刘安武;《沙恭达罗》与《长生殿》──兼论历史题材的作品[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胡启文;;《长生殿》与道教文化积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范道济;论《长生殿》的讽谏主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陈鸿儒;《长生殿》徐注小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张莲;试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01期

9 葛校琴;;中国地名英译拼音化之文化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叶树发;论《长生殿》中李隆基形象的人性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晓群;论《红楼梦》译本中修辞风格的传递[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曹爱;《长生殿》叙事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晨;翻译家杨宪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3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63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