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俊与老舍小说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李泰俊与老舍小说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泰俊 老舍 小人物形象 怀旧情结 创作特点
【摘要】:本论文是关于韩中两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李泰俊与老舍的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李泰俊和老舍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朝中两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批判,并以此丰富了30年代的文坛。 李泰俊是著名的韩国现代作家,也是“九人会”的一员,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月夜》、《夜路》、《故乡》等短篇小说和《花冠》,《青春永驻》等长篇小说。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虽然两位作者生活在不同的两个国家,但是他们的创作风格以及反映在小说甲的人物形象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不仅如此,体现在作品中的怀旧情结以及文学观都具有相似之处。 任何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倾向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复杂多样的关联。在任何一位作家创作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显示着时代与文化的痕迹。因而李泰俊和老舍小说平民化创作倾向的形成以及他们的怀旧情结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现象,而是在多重文学思潮和个体经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个必然的文学现象。李泰俊身为韩国“九人会”的一员,在作品中塑造殖民地国家的平民形象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对老舍而言,选择北京,写出市民的生存形态既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也是其文化心理及价值取向的自然体现。这里面有着个体的生存经历、个性气质及外在社会思潮、文化氛围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本论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主要说明撰写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同时对前人的先行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本论文从韩国现代作家李泰俊与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小说的比较分析入手,客观地探讨了两位作家的文学特点和各自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地位。具体从人物形象、怀旧情结以及创作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了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异同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作品论,作者论角度考察对李泰俊和老舍的研究史,我们可以发现,对他们的个体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老舍是中国现在文学史上声明卓著的大作家,自从发表《老长的哲学》以来,他就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成为国内外评述和研究的重点对象,出版的专著和论文车载斗量,不计其数,研究相当深入,取得的成果也极为丰硕。对李泰俊的研究也很多,自1930年开始到现在有数不胜数的论文和专著,最近学术界钻研他的长篇小说。 但是对两位作者的比较研究极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本论文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两位作者的文学观,来对体现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怀旧情结以及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运用平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平行研究法倡导对没有直接影响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异同,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它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第二章分为四个小节,主要围绕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李泰俊与老舍的小说中有很多小人物形象:社会的底层人物,没有力量的知识分子,悲惨的女性形象。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异同点以及分析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因。 第一节以具体的作品为例,主要分析了社会底层人的形象。社会底层人的痛苦来至精神方面,当然他们也经受着身体方面的折磨,但是更多的痛苦来至精神方面。社会底层人的思考方式深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李泰俊小说里的主人公与老舍小说中的主人公都被贫困困扰,他们需要钱。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他们的生命。 第二节以具体的作品为例,主要分析了知识分子形象。作品中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治比较敏感,他们对当时的政治有烦感,但是没有力量与它们对抗。作者面对知识分子的问题比较悲观,李泰俊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无法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没有要改变现实的意识。 第三节以具体的作品为例,主要分析了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既善良又美丽,但是她们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在挣扎中一个个沦为妓女。她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为了生存她们找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在那时代女性没法自己生存,最后被生活所逼不得不走进阴暗的世界。 第四节,主要分析了塑造这三种人物形象的原因。本论文从殖民地现实与社会动荡,怀旧情结两个方面考察了两位作者为何写了这样的人物形象 李泰俊生活在殖民地国家,当时的朝鲜(韩国)被日本给占领了。作为殖民地国家的知识分子,他没有力量去对抗现实。李泰俊9岁时失去了父母,在亲戚家长大,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些经历影响着他的创作,我们在李泰俊的作品里能看到平民形象。童年的记忆是无边的,童年的感觉、幻想、不仅积淀在作家心灵深处,而且也潜在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创作趋向和动机。童年的生活和感受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活资源。李泰俊苦难的童年岁月、成长经历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舍的成长经历、旗籍出身影响到他的个性气质。老舍农历1898年12月23日出生于一个旗人家庭,此时,统治整个中国的清王朝已经到了残灯末照。老舍的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第三章分为四个小节,主要分析了两位作者的怀旧情结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点。在李泰俊的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浓浓的怀旧情结,作者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恋恋不舍,怀旧情结是萦绕在他创作心理的一种情感魔障。检索老舍一生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得出怀旧已成为一种情结融入在他的创作心理中。老舍的怀旧是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挖掘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继承。 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李泰俊的怀旧情结。在作品《英月老头》、《石桥》中能看到作者的怀旧情结。通过这两个作品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 第二节,主要分析了老舍的怀旧情结。通过作品《老字号》可以看到怀旧情结是老舍创作心理的一种魔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无法摆脱怀旧情结的影响。 第三节,主要分析了两位作者的怀旧情结的形成原因。李泰俊的怀旧情结,可以通过“九人会”和“中间路线”考察其原因。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国家,韩国和朝鲜。1930年代李泰俊向往存文学,但是访问苏联之后突然选择了朝鲜。 老舍生活的20世纪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时期。这时,思想活跃,滋生了各种思想和情绪,怀旧情结是其中主要的情绪之一。老舍虽然曾漂洋过海,受过西风美雨的洗礼,但他毕竟一直接受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当时王纲解体、思想混乱的时代,老舍的怀旧情结就不难理解了。他的怀旧情结体现了平民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脉脉温情。 第四章,主要论述他们在相似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文学创作上的相同点,同时探讨了由于不同的个性、经历而形成的不同点。 李泰俊的语言通俗易懂,他强调“描写”,不仅如此他还撰写了“文章”,此书专门写了写小说、文章的一些要求。通过“文章”我们能看到李泰俊对韩国现代文的构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舍的京味儿是由北京独特的风物和民俗承载的,在老舍的作品中,北平的风物与民俗紧密相连,水乳不分,他的风物描写甚至可以说就是民俗风情的流露。 第五章概括前四章的内容,并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 在李泰俊、老舍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当中,本文并不局限于个别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而是把两者放在更大的范围之内,旨在打开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而研究文学共同的规律。
【关键词】:李泰俊 老舍 小人物形象 怀旧情结 创作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4
【目录】:
- 中文概要2-7
- ABSTRACT7-11
- 目录11-13
- 正文13-99
- 参考文献99-103
- 发表的学术论文103-104
- 后记104-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宝玉;;看似寻常最奇崛——谈老舍小说的景物描写[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岳凯华;;老舍小说与儒家文化[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白志坚;;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意义[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4 谢昭新;;论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9期
5 杨朝晖;;走入“四方城”——从老舍小说看北京城、北京人与老舍先生三者关系[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田建平;;狄更斯的伦敦与老舍的北京——谈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小说题材选择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平;;《中国现代文学史》:从“高教版”到“北大版”的得失[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2 王干;;当前现实主义小说优化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治安;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7年
2 胡莎;作为关怀的批判[N];学习时报;2010年
3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授 傅谨;大制作:大要有大的道理[N];光明日报;2010年
4 张春田;如此繁华,如此苍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陶子;《老舍五则》:人物、语言与静的美学[N];文艺报;2011年
6 张杭;精神生活是戏剧之魂[N];北京日报;2011年
7 刘平;在轻松中显出深刻[N];文艺报;2005年
8 张裕;图文书:眉毛勿在脸上乱跑[N];文汇报;2003年
9 周红;老舍致胡适的一封佚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沈敏特;关于时尚与阅读的当代危机[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4 于启莹;京味·市井·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春蓝;李泰俊与老舍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晓;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珠娜;老舍小说风格蒙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杨亚芳;老舍小说中的家庭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晓红;老舍小说中的喜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周婷婷;论老舍小说的叙事策略[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玲;老舍小说对英语文化借鉴之考察[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云虹;“伦理”与“风俗”在老舍小说中的双重建构[D];兰州大学;2012年
9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默;老舍小说创作与北平记忆[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6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8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