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美拓荒文学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21:36

  本文关键词:中美拓荒文学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拓荒文学 创作阶段 异同 民族性格 相似点 不同点 特色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拓荒文学的定义,即独特的地理生存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孕育出特有的人文情怀,从而塑造出特色鲜明的拓荒文学。长期以来拓荒主题小说的创作始终不衰,虽然主要是通俗小说的创作,却始终保持着特有的风貌,也使读者即使在时空的阻隔下,能了解那段历史,那个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别介绍一下中美拓荒文学的创作背景,以便梳理拓荒文学的发展与创作阶段。 在对中美拓荒文学的创作阶段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本文将主体定位在中美拓荒文学的异同的比较与研究上,展示给读者这些异同到底是什么。并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的特点入手,来诠释中美拓荒文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即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利益、为国奉献的观念被提到异常的高度,其中难免有对个人利益的忽视。无论戍边为农的战士还是流放的犯人,都从客观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劳动,成为中国拓荒史也是拓荒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在美国,早期定居者们在撰写宪法时,便限制了政府和教会的权利也消除了传统的贵族统治,从而营造出强调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或者说“个人自由”的价值观。在美国人看来,所有人都有掌握自己命运的需求和权利,并且不受来自政府、贵族统治阶级、教会或其他任何机构权威的干预。这种个人主义的自由自然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自立。这意味着每个个体必须学会自力更生,否则将有失去自由的风险。这种精神在美国拓荒文学的每一部作品中均有充分的表现。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看到随着上个世纪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拓荒文学也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情况下,融入了新的创作视角与创作内容,也使得拓荒文学虽没有成为主流文学,却在现代生活中保留着它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拓荒文学 创作阶段 异同 民族性格 相似点 不同点 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9
  • 1 关于拓荒文学9-12
  • 1.1 拓荒文学的定义9
  • 1.2 中国拓荒文学的发展阶段9-10
  • 1.3 美国拓荒文学的发展阶段10-12
  • 2 中美拓荒文学的相似性12-22
  • 2.1 物质利益的驱动12-14
  • 2.1.1 兵团经济小说12-13
  • 2.1.2 淘金小说13-14
  • 2.2 与大自然的较量14-17
  • 2.3 男性英雄的主导地位17-18
  • 2.4 荒野与文明的冲突18-22
  • 3 中美西部文学的相异性22-31
  • 3.1 中国拓荒文学——国家利益至上22-26
  • 3.1.1 光荣的奉献者——知青、军人22-24
  • 3.1.2 另类的奉献者——右派、劳改犯24-26
  • 3.2 美国拓荒文学 个人利益至上26-31
  • 3.2.1 美国西部拓荒的主力军——农民26-28
  • 3.2.2 拓荒的英雄——牛仔28-29
  • 3.2.3 拓荒的冒险家——出逃者29-31
  • 结束语31-32
  • 参考文献32-34
  • 致谢34-3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彭启福;;语言与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文学平;;青年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维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戈华清;许颖;;以科技失灵为背景环境危机的法律选择[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聂危谷;;论中国画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詹长智;;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5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7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87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