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7-09-04 04:13

  本文关键词: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


  更多相关文章: 《围城》 翻译 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摘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涉及到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然而,在传统的研究翻译里,译者主体性一直被忽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认为这些对作品翻译有很大影响。近些年,自“文化转向”以来,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翻译学科的焦点,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译者主体性研究,相关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作者具有权威地位,而译者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他需要忠实于原文,一仆侍二主。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当代翻译理论如阐释学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无论译者怎样试图隐藏自己,使自己不被别人看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性格和品位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换言之,译者的确在翻译活动中享有主体性。主体性是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应该注意到,译者在翻译中享有极大自由的同时,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行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 阐释学注重的是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而翻译活动同样也涉及到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从本质上讲,阐释学和翻译研究都是探寻意义的转换问题。人们不再专注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静态比较,而是将译文放在宏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动态的研究,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被发现。阐释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由于受传统的中国诗学和美学影响,人们判断翻译的好坏通常是直觉的,主观的和印象主义的,鲜有人主观地、系统地分析翻译作品,多数翻译批评仍简单停留在纠正文字错误的层面上。本论文以钱钟书《围城》英译本为例,以阐释学的基本观点为理论框架,探讨译者主体性问题及其体现。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言部分。它介绍了原文本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围城》英文版本的研究现况;第二部分,介绍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状况,分为两个小节:传统观念中的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转向时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第三部分介绍阐释学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翻译研究中的阐释学和译者主体性。首先,给出阐释学的定义和基本观点。然后,以四个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例具体介绍阐释学。最后,提出在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以文本为例,从阐释学角度具体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 本文最后给出结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是客观存在的。译者主体性是解读《围城》翻译的一个有效途径。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之外的因素,如:翻译目的,翻译文本选择等,同样体现主体性。翻译无定本,翻译并不仅仅是译者对原作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带有译者的主体性因素。但这种主体性发挥不是肆意妄为,为心所欲,而是在一定的度内,恰当的把握这个度,既是译者的责任,也是其译者人格的体现。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批评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译者在翻译中享有极大自由的同时,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某些限制。优秀的译者必须在行使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约束之间找到平衡。从整体上看,《围城》的译者基本做到了这种平衡。
【关键词】:《围城》 翻译 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4-5
  • ABSTRACT5-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12-13
  • 1.2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 and Questions13-14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14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4-15
  • 1.5 Thesis Structure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8
  • 2.1 Researches upon Fortress Besieged16-18
  • 2.2 Researches up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18-25
  • 2.2.1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raditional Views21-24
  • 2.2.2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Cultural Turn24-25
  • 2.3 Researches upon Hermeneutics25-27
  • 2.4 Summary27-28
  • Chapter Three Hermeneutics and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28-42
  • 3.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28-29
  • 3.2 Major Representatives’Thoughts on Hermeneutics29-39
  • 3.2.1 Schleiermacher’s Thoughts on Hermeneutics29-34
  • 3.2.2 Heidegger’s Thoughts on Hermeneutics34-35
  • 3.2.3 Gadamer’s Thoughts on Hermeneutics35-36
  • 3.2.4 Steiner and Hermeneutic Motion Theory36-38
  • 3.2.5 Summary38-39
  • 3.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s39-40
  • 3.4 Summary40-42
  • Chapter Four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in Fortress Besieged42-84
  • 4.1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in the Choice of Original Texts42-45
  • 4.2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in the Purpose of Translators45-49
  • 4.3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49-82
  • 4.3.1 The Translation of Portraying People55-64
  • 4.3.2 The Translation of Social Addressing64-66
  • 4.3.3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66-82
  • 4.4 Summary82-8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84-88
  • 5.1 Major Findings85-86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86-88
  • Bibliography88-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袁洪庚;阐释学与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3 蔡新乐,郁东占;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学翻译理论?——有关《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的一些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4 孙艺风;《围城》英译本的一些问题[J];中国翻译;1995年01期

5 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年03期

6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7 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8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10 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789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789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