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来探析80后艺术作品创作的发展状态
发布时间:2017-09-07 07:12
本文关键词:从“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来探析80后艺术作品创作的发展状态
【摘要】:对80后艺术的关注,是笔者间于这个年龄层的本能取向。用自身视野审视,加之用艺术前辈们的评判,必然会呈现不同的境界。作为80后,张扬个性,肯定自己作为现世中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存在感,在艺术创作上更是把“自我”认识取向高搁首位;但放眼望去,长辈们对80后的评判来重新审视:“草莓一族”——外表悦目光鲜,外形凹凸不平,个性十足,实际上受不得外界的强压,稍触即破,属于尚需庇护的“超龄儿童”。 如同康定斯基所言: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儿。无疑,80后成长、生活的社会背景(物质日益丰富、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搭建了80后艺术创作的内在结构。卡通与漫画作为共同介质的参与、网络与游戏作为生活共存物、政治意识形态干预艺术的淡化,流行文化更是无时无刻的渗透到80后的生活中。在80后的艺术创作中普遍表现出对“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等宏大字眼的模糊性,是“共性”的绝缘体,对“深度、力度”的认识上浅显性都成为80后艺术创作的羁绊。介于此基础上,笔者用“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来探讨80后艺术的发展状态,进而提出80后艺术“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并轨的创作理念。 本文欲从以下脉络梳理笔者的思路: 1、背景与序曲 在此章节中,笔者借用了“文革”时期(忽略个人主体介入,而形成泛政治化的“宏大叙事”美术作品)、“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时期(在“反文革”中自我意识的回归、“85新潮美术”时期(赋予哲学色彩后自我无限放大的宏大叙事),作为探讨自我的“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关系的背景,进而引出80后艺术与此关系的联系。 2走上前台 在此章节中,笔者梳理了影响80后艺术创作的社会生活因素,以此引出80后艺术发展现状及其困惑。 3、展望未来 在此章节中,笔者提出重构“宏大叙事”,此“宏大叙事”指向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关注进行时的社会生活。以“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和“艺术本土意识”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切入,反对忽略生命精神性的“工具化”的艺术。最后,笔者提出“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并轨的理念,此理念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契合来印证合理性。 结论 在此章节中,笔者以80后在“5.12”等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责任,对80后艺术的发展予以肯定的态度。
【关键词】:80后 自我 个性表达 宏大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4
- 第一章 前奏与序曲14-18
- 1.1 宏大叙事的意义14
- 1.2 “文革”期间美术作品——泛政治化的“宏大叙事”14-15
- 1.3 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时期——寻找“自我表达”15-16
- 1.4 “星星画展”到“85新潮”——赋予哲学色彩后自我的放大16-18
- 第二章 走向前台18-28
- 2.1 80后艺术寻求“微观自我”的个性表达18-19
- 2.2 80后的“自我”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9-26
- 2.2.1 家庭环境的庇护形成80后性格上的自我19
- 2.2.2 社会环境的引发的孤独感使80后更加关注自我内心世界19-20
- 2.2.3 对标准化传统技法的漠视,寻求自我语言艺术的探索20-22
- 2.2.4 以“自我”身体特征为主题的80后艺术创作22-26
- 2.3 80后艺术作品的现状与困惑26-28
- 第三章 展望未来28-36
- 3.1 80后艺术的展望:重构宏大叙事28-33
- 3.1.1 艺术的社会学转向30-32
- 3.1.2 艺术本土意识32-33
- 3.2 个性表达与宏大叙事并轨33-34
- 3.3 与心理学的契合34-36
- 第四章 关于我的艺术创作36-41
- 4.1 画的“个性”36-37
- 4.2 社会的“体验”37-41
- 结论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4
- 参考书目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2 池笑琳;;宏大叙事在当下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6期
3 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4 张昊;张岚;;艺术家的个性观点决定艺术语言方式[J];艺术教育;2006年10期
5 陈潇;;论伤痕美术的文化批判性[J];艺术.生活;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慧英;中国80后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成分解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8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0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