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女性艺术特质解构与意识补偿

发布时间:2017-09-07 06:40

  本文关键词:女性艺术特质解构与意识补偿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艺术 女性特质 解构 意识补偿


【摘要】: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实践的建设性省思。女性艺术实践、艺术评论研究都还处在相对贫乏、边缘的状态,有人甚至提出中国到底有没有“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以及对90年代以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质作深入剖析,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和本人的实践经验来解构和重构中国女性艺术特质。其次通过男性主义角度的分析和比较,应用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角度来对当代女性艺术实践论述其意识补偿。未来的女性艺术如何冲破某种思想定势,如何以独立的精神去重构未来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为女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新的问题的提出存在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也对女性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为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理论以及女性作为个体在未来艺术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上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艺术 女性特质 解构 意识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引言6
  • 第一章 :女性艺术的历史文化现象6-8
  • 1.1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6-7
  • 1.2 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7-8
  • 1.3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渊源与发展8
  • 1.3.1 渊源8
  • 1.3.2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8
  • 第二章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发生与艺术特质8-12
  • 2.1. 女性艺术发生的先决条件8-9
  • 2.2 中国 90 年代后女性艺术特质9-12
  • 2.2.1 女性艺术的内审视现象与身体符号9-12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意识补偿12-19
  • 3.1 中国女性艺术现状12-14
  • 3.1.1 以“思维沉默“为特征的中国女性意识现状13
  • 3.1.2 女性艺术遭遇的切身问题13-14
  • 3.1.3 女性艺术的困境与误区14
  • 3.2 女性艺术特质的解构分析14-17
  • 3.3 女性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复苏17-19
  • 3.3.1 女性教育补偿的意识增强17-18
  • 3.3.2 塑造反抗和反思的精神世界18
  • 3.3.3 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意识的补偿18-19
  • 结语19
  • 致谢19
  • 注释19-2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崔莹;;浅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发展方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8 魏娜;姚秋月;;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万禺;;论《荆棘之城》中同性爱的力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汪洋;;女性的囚笼——评《鸿鸾禧》中娄太太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刁伟涛;;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和降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6 许瑾宏;;女性研究论文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以2010年中国心理学主流期刊为例[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7 杨志红;;以性别视角浅析婚姻心理个案[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者丽琼;英国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历史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潘秋蕾;《马利纳》作为女性主义文化、社会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晨;当代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焉晶;中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0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