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视角下对A Rose for Emily译本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批评视角下对A Rose for Emily译本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批评 方法 翻译 对比分析 A Rose for Emily
【摘要】: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新批评理论提倡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以及细读法,即通过对文本的精研细读来分析文本。新批评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在西方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新批评理论的方法有助于翻译的理解,它能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原文本。 本文在新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对A Rose for Emily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翻译活动包括对原文本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就理解过程而言,译者应对原文本进行深入了解。新批评的细读法则只关注文本本身的研究。该方法特别重视对文本细节的处理,包括文本的措辞,修辞,张力,含混等因素。因此,新批评的方法为分析原文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对译文进行对比。在新批评具体方法的指导下,作者将对两译本在文本的措辞,暗指,修辞,结构,语气,张力,含混七个方面展开对比。 翻译是一门多层面,跨学科的课程。本文把文学批评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起来,用新批评的方法对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本文旨在指出在新批评理论的结构下,翻译应更多的考虑文本本身,即重视文本的细节,如文本的措辞,修辞,语气,张力,含混等因素,从而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关键词】:新批评 方法 翻译 对比分析 A Rose for Emily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9-13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New Criticism13-31
- 1.1 The Origin of New Criticism13-14
- 1.2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riticism14-21
- 1.2.1 New Criticism in the West15-20
- 1.2.2 New Criticism in China20-21
- 1.3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New Criticism21-27
- 1.3.1 Examination of Text's Diction22-23
- 1.3.2 Examination of Allusions23
- 1.3.3 Examination of Images,Symbols and Figures of Speech23-25
- 1.3.4 Examination of Structural Patterns25
- 1.3.5 Examination of Tone of Conversation25-26
- 1.3.6 Examination of Ambiguities26
- 1.3.7 Examination of Tension26-27
- 1.4 New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27-31
- Chapter Two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of A Rose for Emily31-35
- 2.1 An Introduction to A Rose for Emily31-33
- 2.2 The Introduction to William Faulkner33-35
- Chapter Thre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s of A Rose for Emily35-67
- 3.1 An Introduction to Two Chinese Versions and Their Translators35-37
- 3.2 The Application of New Criticism to the Transl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37-67
- 3.2.1 Translation of Text's Diction37-42
- 3.2.2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42-44
- 3.2.3 Translation of Images,Symbols and Figures of Speech44-57
- 3.2.3.1 Translation of Images44-46
- 3.2.3.2 Translation of Symbols46-52
- 3.2.3.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52-57
- 3.2.4 Translation of Structural Patterns57-60
- 3.2.5 Translation of Tone of Conversation60-62
- 3.2.6 Translation of Ambiguities62-64
- 3.2.7 Translation of Tension64-67
- Conclusion67-70
- Bibliography70-73
- Acknowledgements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浩;《荒原》六种中译本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2期
2 周珏良;;读查译本《唐璜》[J];读书;1981年06期
3 康诗;文学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兼评信德麟译《伏尔加河畔的小楼》[J];俄罗斯文艺;1985年05期
4 周宁;歌与话:中西戏剧的交流与差异[J];文艺研究;1992年02期
5 吕俊;双峰并峙 各炳千秋──学习《尤利西斯》两个汉译本[J];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01期
6 李真波;小田岳夫《鲁迅传》的第一个中译本[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1期
7 刘影,陈垣光;文化交汇,丰彩灿然——喜读《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8 杨士焯;从重译文学作品看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以《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2期
10 ;《李森科沉浮记》(节译本)[J];世界农业;198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星;;浅议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译本比其他译本更为流行的原因[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余燕;;《涉江》英译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阳;;《资本论》若干内容法译本、英译本和中译本的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管筱明;;从出版角度看译者的责任与译本的市场定位[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8 蒙晓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9 ;Chinese Subjectivity Analysis Using Bilingual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10 黄勤;;蔡元培翻译观之认识论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国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文新译本译者感言[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翻译导致对《第二性》的误解[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胡真才;我仍然觉得杨绛译本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赵乾海;别让名著出版出遗憾[N];山西日报;2004年
5 吴健恒;从拙译《百年孤独》说开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高为;译著版本闲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逻辑学》新译本座谈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3年
8 姜纬;从《论摄影》新译本引出的话[N];中国摄影报;2008年
9 一丁;与罗兰·巴特无关[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记者 柳霞;中外学者携手共译《五经》[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云;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崔莹辉;《老子》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琳;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说书套语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刘咏波;中国主流媒体中的外来词译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徐贺兵;西方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倾向[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付岚;通过比较《京华烟云》三译本看意识形态及诗学对翻译的操控[D];燕山大学;2010年
6 张旭;《三国演义》罗译本中古雅韵味再现的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胡伟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剑钊;从后殖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的文化流失[D];扬州大学;2010年
9 刘海玲;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冯恩玉;从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多个文学译本并存[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29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2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