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林语堂“幽默”论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视域下的林语堂“幽默”论
【摘要】:"幽默"是林语堂所倡导的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曾在中国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因素造成的。在跨文化视域下加以重新审视可知,"幽默"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通的产物,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审美范畴,对我国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进行文化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林语堂 幽默 跨文化 文化融通 文化创新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人文精神”(课题编号:11YBB325) 湖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课题编号:11C1123)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将西文“Humour”翻译为“幽默”,在文艺界影响颇大,被认为是“幽默”在中国的首倡者,并由此而获得了“幽默大师”的雅称。然而,林语堂对“幽默”的大力倡导和在文艺创作上的身体力行也导致其与鲁迅由相知而走向决裂,并招致左翼作家群对他的猛烈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英姿;;幽默的力量:《论语》半月刊折射的知识分子群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施建伟;论林语堂的幽默观[J];社会科学;1989年11期
3 施萍;论林语堂幽默思想的批判功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6期
4 袁济喜;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昕悦;;林语堂的编辑思想和办刊风格[J];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07期
2 冉苒,冉博;孔子的幽默与阿Q的精神胜利之异同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刘蓉;;论张爱玲散文中幽默的真性守望[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李刚;;历史变迁亲历者的精神气质——1990年代老生代知识分子散文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3期
5 范学新;浅析幽默广告及其辞格运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解孝娟;;林语堂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良;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刚;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毛毛;《论语》杂志(前期)现代性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弦;梁锡华散文的艺术品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薛菲;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D];外交学院;2011年
4 马向东;林语堂幽默理论渊源探析[D];延安大学;2011年
5 刘保庆;幽默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园园;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英译中析林语堂的文化观[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月兰;书生意气下的思想启蒙[D];兰州大学;2007年
8 于晴晴;“五四”至三十年代随笔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星林;论林语堂对性灵文学传统的弘扬[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鉴莺;林语堂的文化态度及其在译作《浮生六记》中的反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林语堂作品复译的原型论视角[J];山花;2011年16期
2 颜丽娟;;幽默背后的中西文化观之一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3 周仕宝;林语堂的翻译观[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4 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的林语堂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5 李萍;;《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与其在林语堂译本中的再现[J];大家;2011年05期
6 宋雪莹;;鲁迅与林语堂翻译理论浅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马骁;;鲁迅林语堂翻译比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4期
8 董晖;;林语堂与中诗英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李昕燕;;林语堂英译作品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清平;陈可培;;林语堂翻译“美”的探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4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玉良;;《诗经》翻译中的两大难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胡文彬;小说母题的跨文化溯源[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美国 理查德·布劳德海德 译 生安锋;让我们之间有一种交流[N];文艺报;2001年
7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8 柳晓;学科的“再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钟志清;跨文化之间的对话[N];文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世海;撒种在荆棘[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颖;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周娟;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福莲;目的语文化与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孙振亮;林语堂翻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0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4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