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古诗意象英译的审美对等

发布时间:2017-09-13 17:07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古诗意象英译的审美对等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诗 意象 接受美学 审美对等 翻译策略


【摘要】:“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因素”(余光中,1975),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诗歌意象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方面融汇组合而成,是以表示客观物象和事象为物质外壳,以情感、思想为内在意蕴的。意象因其独特的感官效果和审美体验,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是诗人构筑意境、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中国古诗蕴含着大量生动而鲜明的意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是中外译者乐于耕耘的园地;同时,中国古诗意象具有模糊性、隐喻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再现原诗意象的含义、保持其本色特点,又要使外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实属不易。因而,在中国古诗意象的翻译中,将源语文本的审美品质最大限度地再现于译入语文本中,使译入语读者得到几乎和原语读者一样的审美体验,实现译文与原文美学效果的对等再现是译者努力追求的审美对等目标。 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意象能否完整、生动地得到再现,达到审美对等,是衡量译诗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姚斯(Hans-Robert Jauss)提出了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此外,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空白”结构和中国古诗意象的模糊性又颇有相通之处。为了使中国古诗中的意象“留白”在原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心中,并产生基本相同的审美效果,译者在面对原诗中的诸多模糊意象时就要忠实、适当地保留其意义空白,给译入语读者留下和原语读者基本相同的阅读、意义和思维空间,以传递原诗的本色,促使译入语读者挖掘意义空白、自觉主动地参与寻找作品意义。期待视野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读者的阅读记忆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期待视野的差异,从而使不同的读者即使面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也会出现不同的期待态度,且这种差异在译入语读者面对中国古诗中大量的模糊意象时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保留原文意象传递原诗本色的同时,也应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翻译策略,搭建连接译文与译入语读者先前知识结构的桥梁,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尽可能确保读者在阅读中所能获取的审美效果。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背景,以意义空白和期待视野理论有助于在译文中实现中国古诗意象的审美接受为切入点,探讨接受美学理论能够达成意象译文的审美再现;并通过中国古诗中典型译文的对比分析,总结符合审美对等、实现审美再现的译文的翻译手法和策略:一方面,译者要通过保留原文意象、替换对等意象等手段来保存原诗的意象特征,将原诗的“意义空白”带给译语读者以激起读者对中国古诗词意象的审美共鸣;另一方面,译者又要满足译文读者原有的部分期待视野,通过省略意象、保留内涵和加注、改写、牺牲意象等方法对译文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打下读者接受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诗 意象 接受美学 审美对等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6
  • 1.1 Research aim12
  • 1.2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4 Methodology14
  •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20
  • 2.1 Researches on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 in China16-18
  • 2.2 Researches on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 theory abroad18-20
  • 3. Image in Poetry20-28
  • 3.1 Definition of poetic image20-21
  • 3.2 Functions of poetic image21-23
  • 3.2.1 Delineative function21-22
  • 3.2.2 Expressive function22
  • 3.2.3 Aesthetic function22-23
  • 3.3 Categorization of poetic image23-25
  • 3.3.1 According to image's nature23
  • 3.3.2 According to sense organs23-24
  • 3.3.3 According to modes of expression24-25
  • 3.4 Features of poetic image25-28
  • 3.4.1 Uncertainty25-26
  • 3.4.2 Metaphoricality26-27
  • 3.4.3 National character27-28
  • 4. Theoretical Framework28-39
  • 4.1 Reception Aesthetics28-34
  • 4.1.1 The ris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8-30
  • 4.1.2 Its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general assumptions30-32
  • 4.1.3 Its key concepts32-34
  • 4.2 Aesthetic equivalence34-36
  • 4.3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quivalence in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36-39
  • 4.3.1 "Gap" structure and poetic image preservation36-37
  • 4.3.2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poetic image creation37
  • 4.3.3 Aesthetic receptabil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37-39
  • 5.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39-55
  • 5.1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image for TL readers' aesthetic entertainment39-45
  • 5.1.1 Transplanting the original image39-42
  • 5.1.2 Borrowing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42-45
  • 5.2 Adapting the original image to TL readers' comprehension45-51
  • 5.2.1 Paraphrasing or annotating the original image45-49
  • 5.2.2 Modifying the original image while keeping the connotation49-51
  • 5.3 Sacrificing the original image to ensure TL readers' reception51-54
  • 5.4 A Summary of poetic image translation54-55
  • 6. Conclusion55-58
  • 6.1 Major findings55-56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56-58
  • Bibliography58-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晓萍;;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再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2 郭婧;;从译者主体性看庞德的诗歌翻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8期

3 王雪明;;操控下的阻抗式归化翻译——以《学衡》华兹华斯一诗多译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4 戴兴伟;陈倩;;诗歌翻译者的创造性主体地位——从“人是一切行为的尺度”谈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田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郑红霞;;从翻译伦理看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相伟;;论艺术的审美接受[J];教育探索;2006年03期

8 王天越;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兼谈文化意象的解读与审美[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朱楚慧;;论文本性质对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年35期

10 王宝增;创作空白论[J];文艺研究;199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欣;论诗的可译性及相关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覃芙蓉;从阐释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意象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洪馥芝;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忠实意象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郑洁;中国古典诗词中模糊美英译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常雅婷;阿瑟·韦利的白居易诗歌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4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44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