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目的论视角析张谷若的译文《还乡》

发布时间:2017-09-18 10:33

  本文关键词:从目的论视角析张谷若的译文《还乡》


  更多相关文章: 目的论 张谷若 《还乡》 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摘要】:张谷若是中国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其中尤以其翻译的哈代作品而享誉中外,因此被誉为“哈代专家”,同时以其严谨的翻译态度,被称为“译界楷模”。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译作有《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等。其译作独具特色。在20世纪30年代,当硬译死译风靡之时,他的译文晓畅明白,尤其是让中国读者看起来觉得通顺流畅。近年来,随着对张谷若其人其译文特色的研究日臻深入,其“地道的译文”思想,方言对译、详细注释、四字格的使用等三大译文特色尤其吸引众多学者的目光。但是围绕其译文三大特色仍存在异议。本文根据弗米尔目的论三原则,在对比分析原文译文的基础上,从直译加注释,词类转换,句序重组,长句分译,重复,四字格,和方言对译等方面,探讨了张译《还乡》中为达到预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 为达到引进西方文化、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学,张谷若选择了与其心神相通的哈代的作品《还乡》作为其第一部译作。在翻译过程中,就目的原则而言,为保留大部分的文化信息,张谷若通过直译加注的方法详细得解释了有关英国风俗习惯、谚语民俗、宗教神话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以达到引进、传播西方文化的目的。在语言层面,为达到连贯原则,译者采用了多种方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例如,词类转换、句序重组、长句分译、重复技巧等使译文更加自然、通顺。而为达到忠实原则,译文采用了方言对译,频繁使用四字格结构以追求与原文的最大忠实度。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译者针对不同的预期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翻译方法,译文也由此独具特色。张谷若译的《还乡》实现了其预定目的,为译语社会注入了新的文化信息,为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扫除了障碍,同时使译者本身所倡导的翻译观点得到体现,译文从而更具文学价值。从目的论视角探讨《还乡》译作中的翻译方法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 张谷若 《还乡》 目的原则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11-12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12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4-16
  • 2.1 Studies on Z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14
  • 2.2 Studies on Zhang’s Translation Thought---Idiomatic Translation14-15
  • 2.3 Summary15-16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6-24
  • 3.1 Previous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16-17
  • 3.2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17-22
  • 3.2.1 Translation Brief18-19
  • 3.2.2 Translation Standard19
  • 3.2.3 Translation Rules19-22
  • 3.3 Skopos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22-24
  • Chapter 4 Skopos Theory-Based Analysis of Zhang’s Transl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4-43
  • 4.1 A Brief Account of Zhang Guruo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4-25
  • 4.2 The Skopos and Translation Brief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25-27
  • 4.3 Analysis of Zhang’s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Skopos Rule27-31
  • 4.3.1 Explanation of English Wedding Culture in Footnotes28-29
  • 4.3.2 Explanation of Biblical Allusions in Footnotes29-30
  • 4.3.3 Explan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Folklore in Footnotes30-31
  • 4.4 Analysis of Zhang’s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Coherence Rule31-37
  • 4.4.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31-33
  • 4.4.2 Change in Sentence Order33-34
  • 4.4.3 Long Sentences into Short Sentences34-35
  • 4.4.4 Repetition35-37
  • 4.5 Analysis of Zhang’s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Fidelity Rule37-41
  • 4.5.1 Use of Shandong Dialect38-39
  • 4.5.2 Use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39-41
  • 4.6 Summary41-43
  • Conclusion43-45
  • References45-48
  • Appendix 详细中文摘要48-51
  • Acknowledgements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福芹;哈代的东方知音--从《还乡》中译本看张谷若的文学翻译风格[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6期

2 胡敏;;《还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3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4 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5 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年04期

6 范祥涛;翻译层次性目的的多维描写[J];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7 罗新璋;释“译作”[J];中国翻译;1995年02期

8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年06期

9 武利莉;;浅析功能翻译理论[J];科技资讯;2006年3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胥琳;从阐释学的角度试论《还乡》中文译本中的审美契合[D];四川大学;2006年

2 毕彭;《还乡》三译本语用对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4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74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