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中的“地方”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20:14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中的“地方”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 地方依附 地方体验 文学想象 地方重现
【摘要】:“地方”(place)是生态批评话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批评理论中重要的研究切入点。在生态批评语境下,“地方”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理论思想延伸的空间。本文把“地方”理论分为四个部分,即:一、生态批评话语中的“地方”;二、文学中的“地方”;三、“地方”与文学想象;四、“地方”重现。 第一部分,生态批评话语中的地方。本章通过地方、空间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突出“地方”在生态批评语境下的内涵。地方(place)与空间(space)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地方更能够唤起让人们感知自我存在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同时,“地方”和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个体在一个地方生活得越久,就会产生越强烈的“地方感”和更加稳定的“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地方”体验对个体或集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带来了不同的地方意识。在电子媒介的参与下,使个人体验“地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地方感”的缺失。 第二部分,,文学中的“地方”。通过追溯文学中“地方”的表现类型、“地方”与诗人的关系,以及在生态文学中对“地方”的审美性、批判性的描绘,引申出“地方”与生命的联系。同时,强调“地方”在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其重要性,并挖掘出“地方”意识在文学中的非自觉显现。尤其在生态文学中,其“地方”的体现更加明显,更具有生态意义。 第三部分,“地方”与文学想象。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文学中逐渐出现“地方”的自觉塑造,语言文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让创作主体与遥远的已经消失的“地方”建立新的联系。创作主体笔下的虚拟“地方”能够为读者创造想象空间,通过文学想象来重塑地方,以达到人们在精神上对“地方”的回归。 第四部分,“地方”重现。联系第一部分“地方”理论的深入思考,以及第二部分对“地方”在文学中的显现与塑造,总结出能够给我们带来“地方”依附与美好“地方”体验的“地方”消失的原因,揭示出“地方”祛魅和复魅在社会前进中的必要性。强调“地方”依附对个体的重要性的同时,以实现人们在“地方”中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地方 地方依附 地方体验 文学想象 地方重现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4
- 第1章 生态批评话语中的“地方”14-25
- 1.1 “地方”与空间14-16
- 1.2 “地方”和时间16-17
- 1.3 “地方”体验17-20
- 1.4 “地方”依附20-22
- 1.5 回归地方的羁绊22-25
- 第2章 文学中的“地方”25-34
- 2.1 文学中“地方”的类型与表现25-26
- 2.2 “地方”与诗人26-28
- 2.3 生态文学中的“地方”28-30
- 2.4 “地方”与生命30-32
- 2.5 如何存在32-34
- 第3章 “地方”与文学想象34-37
- 3.1 “地方”想象34-35
- 3.2 “地方”意象(place imagery)35-37
- 第4章 “地方”重现37-43
- 4.1 “地方”的祛魅与复魅37-39
- 4.2 回归“地方”39-41
- 4.3 诗意栖居41-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志红;;地方意识的生态建构:文学的乌托邦工程——生态批评对环境想象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2 朱振武;张秀丽;;生态批评的愿景和文学想象的未来[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方红;;从暂居到栖居:地缘感在华裔身份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研究;2010年02期
4 方丽;;“环境的想象”与“浪漫主义生态学”——论布伊尔与贝特的生态批评理论[J];名作欣赏;2010年33期
5 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6 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7 宣建华,王小波;人在意义中居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世海;在记忆与幻象中寻求存在—拉斯普京作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96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9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