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摘要】: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其艺术价值,既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将其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得不偿失:不仅有背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更与原作大异其趣,其结果就是翻译的格律诗不是格律诗。对于不能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格律诗 英译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中的古典格律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也通过翻译的方式被介绍到其他国家,其中尤以英译为甚。这本来是一个传播中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正阳;康添俊;;古诗词英译中的道别礼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卞福英;;中国古典诗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张敏;颜文娥;;如何更好发挥释意派理论对口译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杨凡;;从《春江花月夜》三种译文比较看文学翻译标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华菲;;汉语诗歌的模糊性及英译的模糊对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陆金燕;;张籍《节妇吟》英译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吴洪涛;严懿;;许译《唐诗三百首》典故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张晓;;准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海明威《士兵之家》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王义军;;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庄芹;;论译者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规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芦笛;;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岩;;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5 王薇生;;高尔基《海燕》译文的历史钩沉——兼评瞿秋白、戈宝权、宜兰的几种文本[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6 徐清;;中国文化场域中《大地》的经典化问题[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7 陈友康;;审美主体的生成与人生意义的实现——苏轼人生魅力论[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卫阳;从英译古诗看“目的论”之缺陷[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秀娟;从叙事学角度看古代叙事诗的英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林颖;文学创作中文体深隐原因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童晓燕;汉语小数词及其翻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超;《西厢记》三译本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波;唐诗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泰;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首次春季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召开[J];文史哲;1986年04期
2 赖永海;“法性论”与“本无说”——“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二[J];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5期
3 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J];学习与探索;1986年04期
4 吴铭之;;茅家琦同志谈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5 许金声;;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J];云梦学刊;1986年02期
6 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论[J];求索;1987年04期
7 张永泉;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土壤——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02期
8 魏承思;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J];社会科学;1987年10期
9 高晨阳;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赖永海;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J];哲学研究;198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龙;;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2 吴志雄;;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翁春萌;;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探讨[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4 赵波;;关公“忠、义、仁、勇”精神与中华“大一统”思想[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5 燕良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于承武;;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7 陇菲;;《国学论衡》第三辑编辑预想[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李锦全;;博取众长 断以己意——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读后[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佐斌;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朱小芳;佐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传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2 潘岳;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N];中国审计报;2006年
3 刘修兵;年味怎样才能浓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丁杨;林谷芳:以禅心读天地大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刘成军;中国传统文化的分镜头影像[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柴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安全文化[N];法制日报;2005年
7 成权;朱子研究又一力作出版[N];安徽日报;2006年
8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孙晶昌 吴宁;“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校园的实践[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记者 钱炜;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沈静芳;握住文化之手[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朱春鹰;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薛文礼;中国传统药业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7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8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赵宏志;中国个性伦理的萌发与展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煜;法常变而道不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4 华丹;从疏离感看谭恩美的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6 冯雪;张炜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7 田丰;美国华裔文学中“新东方主义”的反思和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萍;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D];河海大学;2007年
9 吴晖;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警察文化建设[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张莹;论东西方文化在中国视觉设计艺术中的折衷与融合[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97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89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