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7:04

  本文关键词: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批判精神 精神分析 精神孤独之旅


【摘要】:马克思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矛盾。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社会学领域,许多社会学家从社会良性运行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很多理想的社会模式。换言之,就是社会学家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当前社会持一种良性批判的视角。 文学家不同于社会学家,其“不平则鸣”的风格,决定了文学家的社会批判往往更强烈、更具破坏性。然而,其缺陷就是过于片面,缺乏建设性。文学家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却是一个文学家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本文着眼于社会批判精神这一角度,对鲁迅与夏目漱石进行比较研究。提到社会批判精神,需要对其作出明确的阐释。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国内外对鲁迅与夏目漱石研究现状,再对社会批判精神做了界定,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为本文对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本文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社会批判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存在。要论述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必须使之具体化或有迹可循。为此,第一章分别从鲁迅与夏目漱石的作品入手,通过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社会批判精神,佐证两位作家自身具备的这种精神。 第二章、第三章,对中日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展开比较研究。首先,第二章比较研究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共性。在此,笔者从二者社会批判精神形成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文学价值观念的认知,以及二者对人性的解读与批判这三个方面,进行共性研究。第四章针对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一章,比较研究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思考社会文化的“破”与“立”的问题;其二,不屈的战士与走向内心的智者;其三,不同方式的精神孤独之旅。 文学不应是社会与时代的简单传声筒,而应对其闪烁一种批判的眼光,才能完成社会赋予文学的使命,社会也会因此有所进步。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社会在它幼年阶段以及晚年阶段,不合理因素往往占据上风。在社会发展的这两个阶段,文学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就愈显强烈。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活就贯穿了社会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因此,他们的社会批判精神自然就比较强烈。
【关键词】:社会批判精神 精神分析 精神孤独之旅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0.1 社会批判精神的界定8-9
  • 0.2 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9-11
  • 1 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精神11-23
  • 1.1 鲁迅作品的社会批判精神11-17
  • 1.2 夏目漱石作品的社会批判精神17-23
  • 2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共性比较23-35
  • 2.1 两者社会批判精神形成的思想根源探究23-27
  • 2.2 两者对文学价值观念的认知27-31
  • 2.3 鲁迅与夏目漱石对人性的解读与批判31-35
  • 3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差异性研究35-43
  • 3.1 鲁迅的“多破寡立”与漱石的“破而乏立”35-38
  • 3.2 鲁迅的战斗不屈与漱石的退守内心38-40
  • 3.3 鲁迅的积极式孤独与漱石的消极式孤独40-43
  • 4 对当今中国文学的意义43-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7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906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06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