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生成和表现的文化属性
本文关键词:民族艺术生成和表现的文化属性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艺术 调适环境 生存需要 创造性本质 文化属性
【摘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为了调适环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心智创造及物化成果,而艺术作为人类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心灵化观念的反映和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民族在其反映世界方式中所创造的"美"的文化,它承载着一个民族自身"调适环境"的想象性观念与符号化表达方式。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与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生成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还原与破译民族艺术的表现特质与文化本质。
【作者单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关键词】: 民族艺术 调适环境 生存需要 创造性本质 文化属性
【分类号】:J02
【正文快照】: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和历史的积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思考自身的观念性生成智慧。民族文化则承载着民族自身调适生存环境的需要、理想和愿望,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反映对民族和客观世界理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成方式,其表现形式与表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李俐;张恒;;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郭承波;;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韵律美[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9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袁同成;;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趋势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雁;;构筑和弘扬地方先进检察文化——面对新时期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星;;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变迁[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芳恒;;略论宗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康新;我国政策主导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莹;黑土地文化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成朝晖;“国风”与南北朝民歌中民间爱情诗的比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付兵;;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勃兴及其兴起的文化本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阮纪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内涵[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3 闫雅君;;培育和谐精神 构建和谐组织——以社会主义和谐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推进组织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4期
4 张怡;;论马克思关于文化异化的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化异化理论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5 王国柱;关于文化力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曹惊明;肖晓运;;毛泽东的文化本质探析[J];前沿;2006年12期
7 李强;;文化本质论[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0期
8 杜斌,黄维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文化观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2期
9 秦迅;;比较之后的反思——对长笛教学现状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旭;李南;;“文化”的误会[J];学园;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光璧;;文化是反自然的吗?[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2 晓宇;;《文化学概论》(郭齐勇著)简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史新明;;中国水文化的艺术精神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蔡兵;;弘扬“诚信”文化 构建和谐“枝江”——湖北枝江酒业企业文化初探[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匡长福;;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与国家文化安全[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洪浩;郭志禹;;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李先逵;;追求和谐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回归[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10 ;略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干部群众侵蚀的特点与对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传承千年文化遗产[N];晋中日报;2010年
2 合肥市委党校 韩枫;让文化引领未来[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绥化学院院长 庄严;加强关爱教育 彰显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曹静 黄玮;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N];解放日报;2011年
5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 施维达 李兵 左小麟;论旅游的文化本质[N];光明日报;2009年
6 黑龙江科技学院 唐家玮 李晗龙 陈桂芝 张建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乌兰;担当使命 增强自觉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8 本报记者 苏嵘 实习生 刘书芳 整理;财富楼观:和谐盛世的新经典[N];陕西日报;2011年
9 吴兴华;做好文化引领旅游大文章[N];黄山日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郑正 张小兰 黄小驹 卢毅然 曲晓燕;中国十大文化热点评选揭晓活动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进;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林成姬;韩国巫俗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伯邑;具身心智相态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珊怡;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涵;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丁一;湘西影视剧与湘西民俗文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严雷;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利娜;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语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和武;新媒体个人用户文化自觉的培养[D];渤海大学;2014年
10 朱小龙;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2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99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