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方言的泛体标记“下”
本文关键词:庆阳方言的泛体标记“下”
更多相关文章: 庆阳方言 泛体标记 互补分布 命题图式 非范畴化
【摘要】:本文以庆阳方言的体标记“下”/xA/为研究对象。根据“下”因所处语法环境的不同而可以兼表实现体、结束体以及静态持续体三种体意义的语法现象,本文提出庆阳方言的“下”是一个“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的观点,这也是文章最大的创新与贡献。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描写并揭示“下”的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属性。全文共由六个章节构成。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以及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庆阳市及庆阳方言的概况。第二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章节,总体的写作方案为先描写庆阳方言泛体标记“下”所标记的体意义,’随后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最后从类型学角度入手,与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其中第二章详尽而全面地描写了“下”作为体标记的标记特点,对与“下”搭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罗列。第三章论述了“下”的互补分布特点,即“下”在表示实现、结束、静态持续三种体意义时所出现的语法环境呈现出互补分布的状态。并提出了三个主要的鉴别标准以及其他的辅助区分条件。第四章则运用语法化、认知图式等理论论证了庆阳方言的体标记“下”是一个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第五章,采用比较法,同其他汉语方言的类似现象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泛体标记是汉语方言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最后从认知角度,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解释了汉语方言中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存在的原因。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概括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笔者的思考作为补充。
【关键词】:庆阳方言 泛体标记 互补分布 命题图式 非范畴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2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本文的研究内容10-11
- 1.1.1 本文的研究对象10
- 1.1.2 选题缘由10-11
- 1.1.3 研究目的11
- 1.2 庆阳及庆阳方言11-13
- 1.2.1 庆阳市地理概况11-12
- 1.2.2 庆阳方言概况12-13
- 1.3 国内外对相关现象的研究13-18
- 1.3.1 趋向动词虚化的相关文献14-16
- 1.3.2 趋向动词虚化成因的相关文献16
- 1.3.3 汉语方言中兼具多种体意义的体标记的相关文献16-17
- 1.3.4 对上述文献基本观点的归纳及评述17-18
- 1.4 本文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思路18
- 1.4.1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18
- 1.4.2 本文的写作方案18
-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18-19
- 1.5.1 庆阳方言的语料18-19
- 1.5.2 其他方言的语料19
- 1.6 与本文相关的几点说明19-21
- 第二章 体标记“下”的标记特点21-36
- 2.1 体及体标记21-23
- 2.1.1 本文对体的界定21-22
- 2.1.2 本文对体标记的界定22-23
- 2.2 体标记“下”所标记的体意义23-32
- 2.2.1 标记实现体24-27
- 2.2.2 标记结束体27-29
- 2.2.3 标记静态持续体29-32
- 2.3 体标记“下”的词性及与补语“下”的区别32-35
- 2.3.1 体标记“下”的词性界定32-33
- 2.3.2 体标记“下”和充当补语的“下”的区别33-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体标记“下”的互补分布特点36-49
- 3.1 体标记“下”对前接谓语的不同选择36-40
- 3.1.1 实现体标记“下1”对前接谓语的选择36-37
- 3.1.2 结束体标记“下2”对前接谓语的选择37-38
- 3.1.3 静态持续体标记“下3”对前接谓语的选择38-40
- 3.2 体标记“下”对数量补语的不同选择40-41
- 3.3 体标记“下”对句末语气词的不同选择41
- 3.4 其他辅助区分条件41-48
- 3.4.1 体标记“下”对时间状语的不同选择41-43
- 3.4.2 体标记“下”出现的句式、句型和句类43-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庆阳方言的“下”是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49-61
- 4.1 何为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49
- 4.2 “下”具有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属性49-51
- 4.3 “下”为何会具有一标多义的泛体标记属性51-55
- 4.4 泛体标记“下”形成机制的认知图式分析55-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泛体标记是汉语方言中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61-74
- 5.1 其他汉语方言中的泛体标记“下”61-64
- 5.2 汉语方言的其他泛体标记64-70
- 5.3 汉语方言泛体标记“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70-72
- 5.4 本章小结72-74
- 第六章 结语74-77
- 6.1 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74-75
- 6.2 余论75-76
- 6.3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76-77
- 参考文献77-80
- 后记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青;论音位的互补分布[J];湖州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2 Henning Spang-Hanssen;心水;;就类型和统计方面论语言分析的一个标准——分布[J];语言学资料;1964年03期
3 李敏;《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献疑[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曹为公;论归纳音位的条件[J];菏泽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5 陈海燕;;试论归纳音位的语音标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黄月圆;;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中国语文;1996年02期
7 凯思;;关于“分布”问题[J];语言学资料;1965年06期
8 孙仁生;论音位与语音类型学[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9 岩田礼;;论词汇变化的“非连续性”——类音牵引和同音冲突二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10 李铁根;不"、"没(有)"的用法及其所受的时间制约[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占山;;日韩学生“有”字习得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纠误策略[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曹小丽;庆阳方言的泛体标记“下”[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山田洋平;达斡尔语四种方言中的辅音k与x的对应的演变[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金司;非限定动词在各构句成分功能系统内的分布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4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2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