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本雅明的翻译观——以卫礼贤对“道”的译解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25 14:34

  本文关键词:论本雅明的翻译观——以卫礼贤对“道”的译解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本雅明 词译 卫礼贤 Lógos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观之于今天翻译学的意义。首先,对本雅明的翻译观进行阐述,着重论述他特有的动态的、前瞻的视角,进而探讨他主张"词译"理论的深层依据,并提出他对翻译目的及性质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对老子之"道"的译解为例,深入分析翻译如何从字词入手,揭示语言之间在表意方式上的互补,最终促成众语言走向完满的纯语言,以此说明本雅明翻译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关键词】本雅明 词译 卫礼贤 Lógos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在1921年出版的波德莱尔诗集里,本雅明(WalterBenjamin)为这部译著写下了著名的序言《译者的任务》(Die Aufgabe des媲bersetzers)。这篇文章观点新颖,逻辑缜密,只可惜思想艰深,故问世之后,学界一片沉寂(胡功泽2009:192)。多年后,在解构主义的大潮下,该文被重新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东升;;西方译者对圣经汉译理论的探索[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2 孙波;;明末传教士与西方演绎逻辑的传入[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俊霞;“字”与外来概念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杰;;《韩非子》中的助动词“欲”与“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苏磊;;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成因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葛爱玲;;文学作品阐释的多义性原因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李鹏兴;;浅谈汉语语义语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束舒娅;;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郑超;;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分析法——从“动+补+宾”结构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关系看语义教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杨晓明;韩闽红;;关于汉语“连…也/都…”句式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张宏磊;;语法化研究浅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唐旭日;陈小荷;;中文地名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析[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洋;文化的碰撞与适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刁艳红;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艳楠;副词作状语的移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7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树林;论马礼逊《圣经》汉译及其影响[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毛发生;马礼逊与《圣经》汉译[J];中国翻译;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乐梅;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原则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2 张典;;本雅明的救赎历史观[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倪钢;;论W·本雅明的技术语境[J];浙江学刊;2010年05期

4 关飞;;《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年05期

5 徐勇;王冰冰;;现代救赎与大众想象——论本雅明眼中的“大众”及其如何成为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6 段祥贵;;话语冒险:本雅明“解构”文艺思想论[J];小说评论;2012年S2期

7 王志耕;韵味的悬搁:从崇拜走向展示──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J];河北学刊;1999年03期

8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9 郑乐平;;本雅明:一个精神“浪子”[J];书城;2000年09期

10 赵勇;在辩证法问题的背后——试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哲学分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4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94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