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惯用语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现象
本文关键词:浅析惯用语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现象
【摘要】:惯用语作为人们口语中常使用的熟语之一,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惯用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表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使用其比喻意义。无论从哪些角度规定,惯用语的数量都有数万条之多,为了更加明确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带有动物性词语的惯用语来研究其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和心理。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惯用语 汉民族 文化
【基金】:2013年保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201302009)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任何一种要素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惯用语作为人们口语中常使用的熟语之一,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它和文化的关系自不待言。关于“惯用语”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学者,由于着眼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张忠梅;社交中程式化语言的功能及变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逯慧;张荣良;;徽州歌谣的艺术魅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沈晓洁;;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金巧英;;德汉成语来源及其文化内涵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李侠;;豫东方言里的“V掉”与普通话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吴罕砚;;宜昌地名文化语言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吴芳芳;;汉英姓名的文化分析与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付玉凤;;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中的文化教学初探[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佟菲菲;现代锡伯语 维吾尔语 哈萨克语的共有词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红艳;天门地区辈分称谓语的话语权力[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玮;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郑广贵;建瓯民俗事象中的“语言崇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阳;海峡两岸传媒语言差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华颖;《镜花缘》称谓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森;基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谦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舒琦;;汉语惯用语来源及特性探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2 雷涛;;谈惯用语[J];宜宾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3 任典云;赵学清;;试论汉语惯用语[J];山东电大学报;1998年02期
4 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唐启运;广州话惯用语的一些特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黄中祥;哈萨克惯用语的修辞特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刘壹;;关于中日花名的惯用语小议[J];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8 王勤;;论惯用语[J];语文研究;1982年01期
9 黄中祥;哈萨克惯用语反映的生活环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洪江;;例谈双语节对称结构惯用语的修辞格式[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毅;;英汉基本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张艺芬;;英汉植物名词的文化内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洪忠;;成语语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祖友;;惯用语的性质和惯用语词典的收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5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许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颜色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聂鸿音;;说“日”字——非汉民族借用汉字的早期证据[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9 范舟游;;从二则词语看语言的文化内涵——析“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康震;引导理性、学术地研读[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彭勇;《土生说字》全卷本系列丛书面世[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季洪光;《土生说字》妙解汉字内涵外延[N];科技日报;2009年
4 董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博导);瑕不掩瑜的优秀辞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李培禹;李土生:为汉字写“传记”[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杨薇;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漫谈[N];中国审计报;2005年
7 张永君;重新定义“普通话”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5年
8 语言所 程荣;和谐语言与和谐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周振鹤;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N];文汇报;2008年
10 顾俊文;民谚乡俚请留步[N];保定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昌姬;中韩初中教科书惯用语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朱习文;古天文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睿渊;厦门方言一百多年来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6 桂朴成(Supachai Jeangjai);汉泰熟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周琳娜;清代新词新义位发展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裴阮瑞微;汉越动物俗语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陈秀利;中成药名语言学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学凯;山东谚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朴悦嘉;《史记》亲属称谓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王玲;论汉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接触[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焦建新;汉语、泰语亲属称谓及其文化内涵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7 高奎莉;体育新闻标题修辞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米法利;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郭开创;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邵青;中韩“愤怒”情感表达惯用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96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9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