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介词语序特征——兼论汉藏语系语序类型
本文关键词: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介词语序特征——兼论汉藏语系语序类型
【摘要】:从语序类型学角度看,我国规模最大的汉藏语系中各语族的语序并不相同,甚至各有特点。作为汉藏语族的重要一员,汉语并非典型的SVO语言,在其介词体系中,不仅有前置词,还有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汉语介词词组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动词后向动词前发展的历史性移位,与这一演变特征相平行的,是汉语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正是这种语序变化,才给介词处于中介的位置带来了改变,由此才产生了填补该中介空缺的虚化的方位名词,以及框式介词等特殊语法现象。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语言类型学旨在根据不同语言的结构特征来挖掘它们之间的类似和不同之处,并将这些现象归类成系统,从而对不同语言进行分类。在1963年发表的重要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里,当代语序类型学创始人Greenberg基于对30多种语言的调查,提出了45条语序的普遍性原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2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3 余志鸿;;元代汉语中的后置词“行”[J];语文研究;1983年03期
4 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J];语言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思杨;《朱子语类辑略》方位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刘艳;留学生原因、目的类介词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3 周贵芳;老挝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D];苏州大学;2014年
4 杨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否定副词的偏误研究和应对策略[D];河北大学;2014年
5 杨雄;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6 阳卉;复句中关联词语的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志鹏;《齐民要术》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孙香雨;《醒世姻缘传》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刘斐斐;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蒋荔;方位词“上”、“下”、“上下”及其习得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3 俞敏;;倒句探源[J];语言研究;1981年0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曹志希;杨烈祥;;汉语方所框式介词的句法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3 李红梅;曹志希;;汉语方所框式介词的句法推导[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刘顺;刘志远;;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磊;;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6 肖辛格;;“从+某X+准助词”结构界定及其功能探讨[J];语文学刊;2013年04期
7 张云峰;;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及其概念叠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刘兵;汉语介词的隐现与论元标识功能的转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肖辛格;;“从+某X+准助词”结构的视点效应[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10期
10 王籽郦;;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4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澜tD;面向欧美学生汉语框式介词的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 范宁;汉语“V_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梓萌;日语母语者汉语介词习得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赵秋篱;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考察“在”字短语[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4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7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