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致使框架下“使”与“让”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致使框架下“使”与“让”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现代汉语的大量语料,对现代汉语中表致使义的“使”与“让”做了全面细致的对比,根据句法结构的特点和致使范畴的要素要求,运用传统语言学三个平面的分析方法,将对比深入到“使”“让”句子中的各个参与成分。通过展现“使”和“让”所选的各个参与部件的句法形式和语义特点,表明“使”和“让”同中有异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历时原因在于,二者具有相同的虚化机制和等同的引申义项,使“使”和“让”致使义的发展脉络基本相似,是它们在现代汉语中能相互替换的原因;具体到各自本体的起步时间和词源的语义特点,使它们表致使抽象化的程度失去了统一步伐,并使它们在使用范围上受到不同的影响和限制。研究表明,“使”和“让”可以互换时,对S位置上成分的选择要求具有[+事件]语义特征的各种句法形式,作为致使原因或条件;对O位置上成分的选择多限于表人或物的名词性成分,它必须是VP结果的参与者;对VP位置上成分的选择是语义上必须具有[+变化]语义特征的任何句法形式;对自身位置上搭配成分的选择倾向于能够丰富表达效果的能愿动词、否定词和程度副词;对于整体致使结构可以通过关联词自由转换为复句,以复杂小句的形式体现完整的致使情景。“使”“让”不可替换的情况体现在,“使”的位置上能与动词、“得”、“之”组合,倾向适用于书面语体中;而“让”能与“没”、“别”、语气副词搭配,常用在口语语体中;“让”字句对表人的词语具有执著的需求,使“让”的致使义在实际使用中多种有不同的表义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俊;;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修辞学习;2007年01期
2 高晓;;汉语成语的句法形式特点探析[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3 周旭慧;;试析“吃了他三个苹果”的句法形式[J];青春岁月;2012年16期
4 李延梅,汪沛;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句法形式[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聂敏熙;四川话的“只有”和含“只有”的一种句法形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6 蔡凯燕;;“空”与“虚”的句法形式差异分析[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3年02期
7 赵凌志;;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Discourse Analysis[J];青年文学家;2012年21期
8 朱曼殊;宋正国;;儿童对因果复合句的判断[J];应用心理学;1992年03期
9 骆瑞鹤;李柳情;;陈f 句法观论略[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10 陈中;论词的句法形式及其功能——关于俄语基本句法构造单位的分析[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鹏;不平衡英汉二语双向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彦晶;俄语感叹句研究:句法地位、使用特点及文学功能[D];复旦大学;2014年
3 张梦林;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称赞语对比分析[D];河南大学;2015年
4 尧娟妮;“疑”系词的历史演变考察及相关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吴芳妍;中小学生书面语表达中的语体转换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17年
6 张晓宇;基于致使框架下“使”与“让”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倩倩;《左传》“行走”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志红;说“一A”[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颜君鸿;“看(N)+不+VP”结构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10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9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9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