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与地方文化的研究——以衡山方言的小称变调为例
本文关键词:湘语与地方文化的研究——以衡山方言的小称变调为例
【摘要】:语言与地方文化关系密切,方言往往是鉴别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湘语多点方言有"高变调"的现象,其功能有二:一是表小、喜爱和亲昵,也就是"小称变调";二是"B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B"变读"高调"表程度加深。本文以衡山方言为例,对二者的表现和关系进行探讨和解释,以便进一步了解湘语的特点及其对地方文化的标示作用。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41271167)
【分类号】:H174
【正文快照】: 引言语言与地方文化关系密切,无法分割,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方言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语言,与特定地域的文化息息相关,往往是地方文化的标示,对于了解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用大量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述了这一点。本文以湘语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3 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1期
4 张小克;长沙方言的"bA的"式形容词[J];方言;2004年03期
5 邵宜;;赣语宜丰话词汇变调的类型及其表义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6 曹志耘;南部吴语的小称[J];语言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婚俗方言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周政;;平利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3 史丰;;石泉方言中的一组偏正式短语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晟爱;;浅析卫辉方言中反映的豫北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朴炯春;从汉语方言形成的多元性看汉语方言研究[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6 张燕来;;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罗漫;;布依族与夏文化:论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属夏禹后裔[J];布依学研究;1995年00期
8 曾平;;川味儿都市民歌里的市井百态与日常生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漫;;布依族与夏文化:论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属夏禹后裔[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彭泽润;马文婷;;中国汉语书写方式改革回顾和展望——汉语“词式书写”百年历程分析[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吕良弼;;闽南方言生态环境研究——以石狮市为例[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吕良弼;;闽南方言生态环境探析——以石狮市为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8 林枫;;闽南文化的外溢性与台湾文化[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英湖;;从闽南话的构成看闽南民系的多源性及闽南文化的特征[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肖九根;;从方言词底层成分看楚语对赣鄱语的深刻影响——以赣鄱语词汇中的楚语成分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静;近代香港外来移民与香港城市社会发展(1841-1941)[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3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丘学强;粤、琼军话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熊瑜;赣剧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詹纯;吉安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谢蓓;蚌埠市区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黄玮;莆田西园村婚俗用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业永;刍议《山歌》中的明清吴语副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瑜琴;《俗语典》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妍;《言鲭》民俗语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彦平;池莉小说语言特点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农,夏剑钦;上海音系[J];国外语言学;1996年02期
2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4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年01期
5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J];方言;1979年03期
6 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J];方言;1980年02期
7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年03期
8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J];方言;1980年04期
9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J];方言;1981年01期
10 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J];方言;198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姬凤霞;慈利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安隆;;邵武方言小称变调质疑[J];语言科学;2011年03期
2 陈荣华;;江西于都话的小称变调[J];中国语文;1998年04期
3 张慧丽;;郾城方言的两种小称变调和音步模式——兼论亲密与音长的可能关联[J];语言研究;2014年02期
4 余颂辉;;汉语方言中低频的小称变调[J];语言科学;2009年03期
5 陈小明;粤语量词的表量方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邵宜;;赣语宜丰话词汇变调的类型及其表义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7 李冬香;;湖南新化和冷水江方言古入声的演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193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9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