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广义》的虚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说文广义》的虚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说文广义》 虚词 演变 分类 书证 声气特征
【摘要】: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提出语助皆有所本,揭示了虚词由实词演变而来;所用术语初步体现出虚词次范畴的分类意识;考释虚词重视书证;论及汉语虚词的兼类现象,对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进行了详细阐释;对同类虚词重在比较,探讨声气运用的差异,与古汉语虚词研究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学界关注。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1YBA040)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3A006)
【分类号】:H161
【正文快照】: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仅有的一部文字学专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清儒研究《说文解字》的开山之作。该书以《说文解字》所收之字为研究范围,说解的虚词达80多个,在论述虚词的意义、来源和演变、虚词的分类和用法以及声气特征等方面深入浅出、通俗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季;;《说文广义》试评[J];船山学报;1984年02期
2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丽;;论《虚字说》对虚词的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亚辉;《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彭巧燕;;《说文广义》与《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吴礼权;;《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J];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7 申小龙;中国传统词法研究的虚字阐释形态[J];求是学刊;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陈祝琴;史运林;;《说文》段注“引申之为凡某之称”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马丽;宋佳;;《说文解字注》在词义引申研究上的贡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4 曾娜;;论《马氏文通》中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王飞华;;传统小学研究中的汉语语气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李建清;;王船山《说文广义》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12年01期
7 胡宪丽;论《诗经·国风》中“其”字的用法[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8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J];东南学术;2007年05期
9 周满伟;《论语》语气词的连用[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齐芳;富全利;;探究《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先坦;王念孙《读书杂志》语法观念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5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6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美妍;先秦两汉特指式反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永军;先秦汉语的意合语法及其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业;《战国策》连动结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吴叶霞;《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述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冬霞;雍陶诗歌三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与教学建议[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灵云;古汉语虚词研究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彭芳;英汉语将来意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季;;《说文广义》试评[J];船山学报;1984年02期
2 黄建荣;王安石《字说》说解字义的特点和以“会意”说解字义的原因[J];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3 黄建荣;戴震《屈原赋注》的字词注释特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刘亚辉;《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刘新民;清代《说文解字》的论著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02期
7 李梅;;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古文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7年S2期
,本文编号:1199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9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