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理据分析
本文关键词: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人际语用理据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提供类言语行为 虚假拒绝 语言顺应论 人际语用理据
【摘要】:本研究以汉语中送礼性提供类言语行为中的虚假拒绝为对象,基于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探讨虚假拒绝的界定及其双向性和区别性特征以及它在实现过程中的人际社交语用理据。本研究意在进一步完善和验证Isaacs和Clark(1990)对虚假言语行为的解释,揭示Grice的合作原则及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模式对阐释汉语文化语境下虚假类言语行为的不完全适用性,验证借助语言顺应论探究虚假言语行为的可行性,为类似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话语和谐-不和谐取向的社交语用研究”(GD12CWW08)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的资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支持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言语行为有真假之分。拒绝类言语行为属于Searle(1969)对施为动词分类中的承诺类行为(commissives),可分为真实拒绝和虚假拒绝。前者违反真诚条件(Searle 1979)的虚假拒绝因其特殊性、典型性日渐受到语用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汉语文化语境下“送礼”之类的提供言语行为为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千山;;论身势语与会话语的主观性冲突[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2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程凌云;;“面子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气氛营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勇;英汉礼貌的语用与文化价值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余玉萍;;汉语称赞语回应的语用顺应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晓卉;;英汉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文化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陈锋;;两性话语差异和礼貌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张宏国;;白谎语言策略的顺应性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静;;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芳;;同级反馈中的面子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2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项秀珍;;论礼貌的相对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卫平;曹玮玮;;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合作原则”的跨文化相对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程诚;;比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观念异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7 谷征;;“北京调查”三十年后再反思:兼论中美早期受众研究之比较[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章望婧;;汉语褒贬义成语语用现象研究——以“守株待兔”为例[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梅迎春;英语合同谈判技巧模式与礼貌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光;教师话语对口语课堂参与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岩;中美商务沟通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李娟;中美电视剧中拒绝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高鹏燕;汉语抱怨语的性别语用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2 崔国鑫;;会话分析的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李凤琴;;语句功能变异的语用探源——“我爸是李刚”的多维剖析[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4 曹合建;林汝昌;;体势语在确立话语意义中的作用及其类别划分[J];现代外语;1993年04期
5 刘光准;伴随语言手段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好平,张玉上;宣告类言语行为作用下的语用原则[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朱莹莹;张红霞;;汉英直接抱怨语的语用能力的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侯慧芳;李雪梅;;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1年01期
4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杨振国;;从言语行为的身份意识谈普通话的推广[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7 华劭;说话人与受话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3期
8 李岩;;广播言语的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王传经;言语行为理论的拓展─-评A.Wierzbicka的《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J];外语教学;1994年02期
10 林燕华;意向、言语行为和交际[J];惠州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永青;孙鑫;王琴;;“CCTV杯”英语演讲中提问前过渡语使用的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卢德平;;论《创世纪》中的言语行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杨曙光;游离在城乡之间[N];农民日报;2003年
4 冯骥才;年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王伟;心理为啥影响药效[N];民族医药报;2007年
6 罗建湖;您做好服药心理准备了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师、法理学博士 程朝阳;西方古典修辞技巧与我国的法庭调解语言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小心孩子得精神癌症[N];中国妇女报;2003年
9 田永胜;“针眼”中的世人百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 秦红群;心理影响药效[N];大众卫生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彩云;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巍葳;俄语祝愿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王丽梅;俄语疑问句的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君红;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6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7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亚琳;从拒绝言语行为反观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10 吴莲英;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24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24954.html